2021年,罗罗公司谈判代表将合作方案推向中方:"发动机可以便宜卖,但核心参数必须由我们掌控。"面对这份充满技术枷锁的协议,中国工程师默默合上文件——这是这家英国航发巨头第三次拒绝技术合作。谁曾想四年后,罗罗CEO亲自表态:"我们愿意将发动机生产线整体搬迁至中国。"
这个曾经宁可亏损400亿英镑也不愿让步的百年企业,为何在2025年突然转变态度?这场逆转背后,藏着中国航空工业怎样的逆袭密码?
时针拨回2016年,中国启动C919项目时,罗罗公司手握全球35%的民航发动机市场份额。彼时其RB211发动机技术对中国而言如同天堑,谈判桌上英方坚持"只卖产品不传技艺",甚至要求中方支付每台发动机15%的专利使用费。这种傲慢源自技术垄断底气——当时全球能造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仅美英法三国。
转机出现在2023年长江-1000A发动机点火成功。这款国产发动机推力达13吨,关键指标追平国际主流产品。与此同时,中国钛合金产能已占全球42%,3D打印涡轮叶片技术突破让单晶合金成品率从60%提升至92%。当罗罗发现中国攻克了粉末冶金、热障涂层等48项航发关键技术时,技术封锁的筹码已悄然消失。
更让罗罗焦虑的是市场变化。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24年国产客机订单突破1200架,C919全球市占率已达17%。按照波音预测,未来20年中国需要8000架新飞机,配套发动机市场规模超3000亿美元。而罗罗在欧美市场遭遇通用电气挤压,市场份额从35%下滑至28%,急需新增长点。
此次罗罗提出的"技术分层"合作模式颇具玄机:基础部件在华生产,但燃烧室设计、单晶叶片铸造等23项核心技术仍留在德比郡研发中心。这种"半开放"策略实为权宜之计——既能享受中国产业链成本优势(预估降低30%),又可规避美国技术管制风险。正如其技术总监私下坦言:"我们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制造,但不会培养竞争对手。"
面对这种"带着镣铐的合作",中航发集团展现出惊人策略:将罗罗生产线作为技术验证平台,反向攻克了高压压气机整体叶盘加工技术。更绝的是,通过联合研发协议,成功将高温合金材料实验数据纳入国产航发数据库。这种"以市场换经验"的战术,使我国在航空轴承等领域缩短了5年研发周期。
当前中英合作的航发维修厂已落地首都机场,但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随着CR929宽体客机进入总装阶段,罗罗试图用瑞达7000发动机抢夺订单。而中国秘密进行的变循环发动机项目,或将彻底改写游戏规则——这款革命性产品燃油效率提升25%,正是罗罗下一代发动机的假想敌。
从被技术封锁到平等对话,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时间,中国航发逆袭史印证着大国崛起的铁律:核心技术买不来,但开放合作能加速超越。当罗罗CEO在签约仪式上微笑握手时,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这场合作不再是施舍与乞讨,而是两个工业强国在新时代的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