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小米汽车悄然调整其SU7车型智能驾驶功能的命名体系,将原“小米智驾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Pro”,“小米智驾Max”升级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调整不仅是对技术描述的规范化,更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对功能边界与安全责任的深刻思考。
此前,小米汽车在宣传中使用的“智驾”一词,易引发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误解。根据行业规范,智能驾驶技术分为辅助驾驶(L2级)、高级辅助驾驶(L2+级)及自动驾驶(L3级及以上)等不同等级,其中辅助驾驶的核心是“辅助人类驾驶”,而非完全替代驾驶员。
此次更名后,小米明确将功能限定在“辅助”范畴,避免用户过度依赖技术。例如,新命名的“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虽支持车位到车位的导航辅助、ETC/闸机通行、窄路/环岛自动通行等复杂场景,但官网仍强调“驾驶员需全程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这一调整与特斯拉、蔚来等车企的命名逻辑一致,均通过“辅助”前缀明确技术定位。
尽管命名调整后强调“辅助”,但小米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能力并未缩水。以“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为例,其核心亮点包括:
不过,小米亦明确表示,辅助驾驶功能无法应对所有突发情况。例如,在安徽德上高速某施工路段事故中,车辆虽处于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但仍需驾驶员介入。这一案例凸显了辅助驾驶技术的局限性,也解释了小米更名的必要性。
在更名同时,小米汽车推出“5月限时购车权益”:
这一策略既强化了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又通过权益绑定提升产品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8000台,SU7车型持续领跑20万-30万元纯电轿车市场。更名后,消费者对技术边界的清晰认知或进一步推动销量增长。
小米汽车的更名并非孤例。近年来,多家车企因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导致用户误用,甚至引发事故。例如,特斯拉曾因“Autopilot”命名引发争议,后调整为“全自动驾驶辅助”(FSD Beta)。行业专家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命名应遵循两大原则:
小米汽车的调整,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响应。通过更名,小米不仅规避了潜在的法律风险,更向用户传递了“技术为辅、人为主导”的安全理念。
尽管自动驾驶是行业终极目标,但当前技术仍局限于特定场景(如高速、封闭园区)。短期内,辅助驾驶仍是市场主流。小米汽车通过更名与技术升级,既满足了用户对便捷性的需求,又坚守了安全底线。
未来,随着传感器成本下降、算法优化,辅助驾驶功能将进一步普及。但无论如何进化,企业均需牢记: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人车共驾”,而非“机器代人”。小米汽车的更名,或许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