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小米汽车官网及App定购页面悄然调整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命名——原本充满科技感的“智驾”标签被统一替换为“辅助驾驶”,其中高配车型的“小米智驾Max”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
这一改动看似仅是文字游戏,却折射出智能驾驶行业从营销狂欢向安全责任回归的深刻转向。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场关乎责任的“正名”
此前,“智驾”这一命名曾被车企广泛使用,其模糊的表述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车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
例如,某第三方调查显示,2023年国内62%的用户无法准确区分“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差异,甚至有车主在高速公路上依赖系统“脱手驾驶”,最终酿成事故。
小米此次更名直接呼应了工信部2024年3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功能安全标准》,该政策明确要求L2级系统命名必须包含“辅助”字样,禁用“自动”“领航”等误导性词汇。
对比之下,特斯拉、华为等品牌虽强调技术先进性,但小米选择了更务实的路径:将用户手册中“智能驾驶”章节的风险提示从附录移至正文,用三维动画演示8类系统失效场景,并推出强制性的AR安全培训课程。
这种“先讲风险,再讲功能”的透明化策略,与部分品牌“藏匿免责条款”的做法形成鲜明反差。
技术升级与安全边界:一场动态平衡
更名并非技术倒退。小米SU7搭载的Xiaomi Pilot 2.0系统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架构,将感知决策响应时间压缩至230毫秒,复杂路口通行成功率提升至89.7%,接近人类新手水平。
其独创的“人机共驾权重动态分配”算法,能依据驾驶员状态、道路复杂度实时调整系统介入程度——暴雨天自动缩小辅助范围,通过HUD红框警示强化接管意识。
但技术的跃进始终伴随安全拷问。2025年3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因未能识别异形水泥桩导致碰撞爆燃,暴露了AEB功能的设计局限。
小米在事故后迅速强化系统警示,例如在功能页面新增占屏幕1/3的安全提示框,明确标注“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
行业启示:褪去光环后的持久战
小米的更名事件成为行业分水岭。华为等11家车企随后联合发起“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呼吁停止夸大宣传;极氪、小鹏等品牌也悄然修改官网术语。
这场“去魅化”运动背后,是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压力:2024年至今,国内L2级辅助驾驶相关投诉中,15%源于用户过度依赖系统。
未来竞争将回归本质。正如小米工程师所言:“最好的智能驾驶不是让用户忘记它是机器,而是形成人机默契。”
当命名褪去光环,车企必须用更扎实的体验证明价值——例如SU7通过每月OTA升级,实现从“全国都能开”到“全国都好开”的跨越。
结语:技术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从“智驾”到“辅助驾驶”,一字之变背后是车企对生命敬畏的觉醒。当行业集体放下“自动驾驶”的乌托邦幻想,或许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毕竟,驾驶席上的主角永远应该是人,而非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