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系车意系车合并的Stellantis集团电动化转型加快。
起点锂电获悉,Stellantis旗下的雪铁龙ë-C3车型预计将电池供应商从蜂巢换成比亚迪,旗下另一品牌菲亚特Grande Panda也是如此。
选择比亚迪的原因在于比亚迪强大的电池供应链系统,可从上游锂矿到下游电芯集成全部搞定,综合实力优于Stellantis当前的供应商,规模化生产优势明显,易于压缩成本。
据介绍,Stellantis工程团队针对电动化开启了5个平台,分别是STLA Small、Medium、Large和Frame、CMP Smart Car,搭配三个电动驱动模块(EDM)进行组合,即将搭载比亚迪的汽车就是基于CMP Smart Car平台打造的小电动车型,主要市场在欧洲,该平台打造的汽车续航多半在200-320公里之间。
目前对于此消息,双方均未做出回复。
Stellantis没有自产电池的能力,但其电池合作伙伴却给自身带来过安全隐患,前些时日因为三星SDI电池故障问题,导致15.5万辆Stellantis旗下品牌汽车受到影响需要召回,比亚迪生产的磷酸铁锂电芯质量优异,既能用于汽车也能用于储能,或将成为Stellantis的不错选择。
欧洲车企中,德系车对于电动化的反应较快,法系车和意系车较慢,一方面原因在于德国车企着重布局中国市场,更能敏锐的嗅到其风向转变,而Stellantis旗下品牌在中国市场份额较小,其造车思维方式不适用国内,对于电动化的转型也不敏感。
截至目前,雪铁龙在国内仅有两款车型在售,菲亚特更是早就关闭了合资工厂退出中国市场。
且该集团特殊之处在于盘子太分散,基础盘由法国PSA集团和意大利FCA集团合并,加之部分美国品牌,创始人唐唯实在业内风评较为负面,内部14个品牌市场差异较大,涉及销售国家较多,想实现统一步调比较难。
此前,该集团内部还出现内讧,品牌方与经销商在电动化问题上有矛盾,不过该集团转型是顺应历史趋势,该做的还是要做到位。
根据战略规划,该集团在动力电池方面计划在北美和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其中北美150GWh,欧洲250GWh,该集团的电池供应商目前有瑞浦/宁德/蜂巢/三星/LG/ACC等,其中与中国合作的电池厂将在欧洲建立,北美则与三星和LG共同谋划。
为了确保锂矿供应及时,Stellantis还找到了两家锂地热卤水工艺合作伙伴,企图将产业链延伸至上游。
在供应链端,Stellantis最大希望在于宁德时代,2023年双方开启合作路程,去年年末开始着手在欧洲建厂,品牌端Stellantis则收购了国内车企零跑,零跑汽车加盟后其生产的C10和T03在欧洲开始销售。
该公司财报显示,2024上半年销售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14.1%,主打性价比路线,在低价电动车市场上表现良好。
转型愿景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这些磕磕绊绊背后,反映出的根本原因是技术故步自封以及老牌车企的保守。
不管是Stellantis还是特斯拉或是BBA,车圈似乎已经对磷酸铁锂电池做出了肯定,该电池既然能作为储能的心脏,电动汽车也一定没有问题。
其实从2023年开始,磷酸铁锂电池就得到了各方注意,经过一年多的测试,大家对其信任程度进一步加深。
美国方面,一批初创企业例如Our Next Energy 和Kore Power 纷纷押注磷酸铁锂赛道,福特和通用两大车企也寻找到合作伙伴进行磷酸铁锂技术研发,马斯克对于磷酸铁锂的喜欢更是溢于言表。
韩国方面,三大电池厂和现代起亚均在进行积极转型,例如起亚第二代RayEV上开始使用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LG新能源速度更快,去年即获首个电动汽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大订单,交货方是雷诺。
尽管磷酸铁锂技术并不是创新技术,但成本低和安全性高这两个现实问题让车企无法拒绝。
欧洲市场长期以来看好三元电池,但随着CTP电池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充电速度/续航上的不断突破,让磷酸铁锂电池短板逐渐得到克服。
最为主要的是,磷酸铁锂价格便宜,较三元低10-20%。
随着性能的提升,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主导地位形成只是时间问题,根据起点研究院(SPIR)统计数据显示,2024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1501.9GWh,磷酸铁锂正极出货量超240万吨,同比增长50.4%;预计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正极出货量将达340万吨,同比增长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