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驾战略会一发布立刻就引起了资本市场震荡,“比亚迪系”表现强劲,比亚迪电子一度大涨10.34%,收于60.6港元/股,涨9.98%。
相较于迪王的如沐春风,其他与比亚迪存在竞争关系的整车企业日子就不太好过了,约10家企业在2月11日整体市值缩水了将近千亿。
其中,吉利和小鹏汽车跌幅最大,吉利汽车在2月11日开盘就跌停,最终收盘价15.9港币,跌幅10.27%。而小鹏汽车港股在2月11日的跌幅也高达9%,当日收盘价为61.65港币。
本次比亚迪智驾战略发布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威力,是因为直接重塑了大众对于智驾的看法——采用激光雷达智驾方案的车型就是最好的。
比亚迪一口气公布了三个版本的智驾方案:天神之眼A(DiPilot 600)配备三个激光雷达,支持全国无图领航,易四方泊车,天神之眼B(DiPilot 300)配备单激光雷达,也支持全国无图领航,以及易三方泊车。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支持高速领航和代客泊车。
在之前,智驾领域激光雷达方案和纯视觉方案并存,双方不分伯仲。
特斯拉是最先使用纯视觉方案的车企,依靠多个摄像头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自动驾驶。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和强大的计算平台,但对环境光变化依赖较大。特斯拉采用纯视觉方案后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体验过这种方案后,便从激光雷达方案转向了纯视觉。
不过,激光雷达方案和纯视觉方案双方之间微妙的平衡要被比亚迪打破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亚迪在2024年的销量达到了恐怖的427.2万辆,有着庞大的受众市场。按照比亚迪的规划,今年至少400万辆车会标配智驾,这一数字高于现在所有有高速NOA的智驾车辆数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市场的用户认知就会被改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认同激光雷达,而非纯视觉方案。这样的思维方式就会从消费终端传导至整个产业链,更多的资金、资源与人才就会向激光雷达倾斜,纯视觉的竞争力天然就会被减弱。
如此一来,就会对采取纯视觉方案的小鹏汽车之类的车企造成压力,这也为何小鹏汽车的股价会应声下跌。要知道,小鹏刚刚才靠起售价11.98万MONA M03打了个翻身战。
MONA M03即便最低配也搭载了L2级智能驾驶,高配车型搭载了高速智驾辅助和城市智驾辅助,切中了20万元以下的智驾空白市场,一上市即成爆款。
结果,2025年一开年就被比亚迪截胡了,比亚迪直接将智驾下放至7万元的车型上,属实是给了汽车圈不小的震撼。比亚迪很可能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复刻此前小鹏MONA M03在市场上的战绩。
此外,比亚迪还有着其他车企无法比拟的数据优势,比亚迪目前已累计销售超过440万台搭载L2及以上驾驶辅助的车辆,构建起中国最大的车云数据库。每天新增训练里程可达7200万公里,模型每7天就能迭代一次,预计到2025年底每日训练里程将达到1.5亿公里。
除了有庞大的销量做支撑,比亚迪还推出“车云一体”数据平台,与华为云合作构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数据闭环系统,日处理数据量达1.2PB,同时比亚迪开放只能驾驶平台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接入车载系统,形成类似于汽车界的“安卓生态。
不过,面对比亚迪这场声势浩大的竞争,何小鹏的心态倒是挺开明的,他表示欢迎比亚迪发布智能化战略,开始加入智能驾驶全国甚至全球普及的开始。
不过也有同行坐不住了,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在社交平台上则强调了自家智驾技术的独特优势——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和极致的安全。
而素有“余大嘴”之称的余承东则直言,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隐隐约约也能感觉到有一丝不服气的语气。
毕竟鸿蒙智行走的是中高端市场,就是靠智驾方案拉高售价,余承东在智驾研发上投了真金白银。而比亚迪本次智驾方案一出,不仅将智驾下放到10万元级的车型上,还宣布直接放弃了付费,让不少车企都直呼压力山大。
不过,尽管比亚迪在智驾下放至7万元的车型上,但是实践出真知,比亚迪智驾功力究竟如何还需车主们的真实反馈。智能驾驶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果一味将其作为宣称的工具只会适得其反,这更应该引起全行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