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活动越来越频繁,为了完成销量目标,车企们不得不以降价换取销量。
从年初的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到近期的降价潮,新能源车的价格战火越烧越旺。上汽大众、零跑、蔚来、奇瑞等多家车企相继通过官降、新车优惠、终端让利等方式加入降价潮,降价幅度从2万元到6万元不等。特斯拉也再次宣布降价,Model Y长续航版的价格从31.39万元调整为29.99万元,Model Y高性能版的价格从36.39万元调整为34.99万元,降幅为1.4万元。
本轮降价潮更多源于行业竞争压力,是企业为完成年度销量目标选择的主动降价。而国内新能源车企上半年目标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年度目标完成率均处于50%以下。比亚迪上半年以125.56万辆销量领跑市场,但距离其300万辆的年度目标,完成率也仅为41.8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7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7.8%,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环比上升3.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因此,车企们争相压价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降价是清库存的首选出路。为了完成年度销量目标,企业只能降价销售库存车,减轻库存压力,未来再考虑挣钱的事。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大变革、大变动、大淘汰时代。从历年趋势来看,8月一向是汽车销售的淡季,大批车企选在此时推出优惠活动,也是为踏入“金九银十”的旺季市场做准备。开学季前,购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更强烈,换购增购需求带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持续走强。目前油价持续高位,有利于新能源车增长。
在激烈竞争中,车企们需要尽快突围。有观点指出,中国车企不应通过简单的压价应对竞争,而应该通过增加功能,提升性能,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终端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服务,车企应避免陷入价格竞争泥潭,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消费者需求作为导向开发出创新且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投放到市场。随着汽车市场进入存量时代,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作为导向开发出创新且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从而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