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时期。从这一天开始,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白天的时间逐渐缩短。夏至标志着炎热的夏天的来临,但真正的热天并不是在夏至这一天。夏至不热的说法是指离三伏天越近,天气越炎热,农作物也会减少。夏天出汗多,需要挡一下,所以夏至不拿棉是指在炎热的夏天,用棉花来挡汗,避免身体感到寒冷。以下是夏至不拿棉的诗歌和民俗。
夏至不拿棉,是民间一种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炎热天气会让人体感到热,此时需要一些东西来挡汗,避免身体感到寒冷。在夏至这个时间段,人们会给牛改善饮食和生活,让牛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起来,因为牛在古代是一家人的生存希望,大多数农活都靠它来完成。山东临沂一带的人们会在夏至这天给牛煮麦仁汤喝,据说喝了身体会壮实,能干活,不流汗。此外,还有一首民谣:“春牛鞭,纸牛汉(公牛),麦仁汤,纸牛饭,甜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这些习俗都是人们对收成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之,夏至不热,真正的热天并不是在夏至这一天,而是离三伏天越近,天气越炎热。在夏至这一天,人们会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和民谣,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收成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