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公历1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标志着冬天的正式开始。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不同,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代表着这个时期的特点。而天气预报中的“大雪”则是指降雪强度较大,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达5.0~9.9毫米之间的降雪。
大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冷空气活跃,天气越来越冷,我国北方开始出现大幅度降温降雪天气。大雪节气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不再鸣叫了;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也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节气的天气特点是在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稳定在0℃以下。而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
大雪节气常出现较大的降雪,并引起地面积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随着气温的下降,江南等地常出现冰冻现象。俗话说“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节的一个真实写照。
总之,大雪节气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降雪的高峰期。但要注意,大雪节气与天气预报中的大雪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