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获悉,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泰克”)于10月24日更新了沪市主板IPO招股书,并回复了上交所的首轮问询。
瞭望塔财经了解到,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汽车电子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车身域、智能座舱域等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瞭望塔财经发现,表面上看,埃泰克报告期内业绩持续增长——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21.74亿元增至34.6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9170.34万元增至2.12亿元。
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其高度依赖奇瑞汽车,关联销售占比从27.60%飙升至53.89%。在IPO前夕,小米、复星等明星股东却选择低价减持套现,转让价较前期下降34.6%。
1、关联交易:奇瑞“输血”背后的业绩真相
埃泰克与奇瑞汽车的关联交易已成为监管关注的焦点。2022年至2024年,公司对奇瑞汽车的销售收入从6亿元猛增至18.68亿元,占比从27.6%飙升至53.89%。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4年埃泰克营收增量4.64亿元中,奇瑞的贡献额高达8.11亿元,贡献度达到惊人的175%。
这意味着,若剔除奇瑞的订单,埃泰克2024年的营收实际上同比下滑了9.5%。
埃泰克在给本刊的回复中表示:“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体系……不存在依赖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
但事实是,公司的生存命脉已与奇瑞深度捆绑。
2、股权演变:实际控制权隐忧与股东“逃逸”
埃泰克的实际控制人陈泽坚是澳大利亚国籍华人,目前仅控制公司34.36%的股份表决权。
这一比例在IPO完成后将被进一步稀释,控制权稳定存在隐患。
在首轮问询回复中,埃泰克强调已采取稳定控制权的措施,包括实际控制人出具不放弃控制权的承诺,以及奇瑞股份等主要股东出具不谋求控制权的承诺。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明星股东在IPO前夜的“撤退”。
2024年12月,小米长江基金、复星基金等股东以24.57元/股的价格转让部分股份,这一价格较2024年1月37.57元/股的转让价下降达34.6%。
通常而言,机构投资者会在企业IPO前夕惜售甚至寻求增持,以求上市后获得更高回报。
但小米与复星等股东却选择“打折出售”,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否暗示这些内部人对公司上市后的前景缺乏信心?
3、研发投入: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的隐忧
作为一家汽车电子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埃泰克的研发投入水平令人担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约为5.83%、5.07%和5.19%,持续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
与同行相比,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企业的研发费用率普遍在9%以上,几乎是埃泰克的两倍。
更令人担忧的是,埃泰克核心的技术开发费用金额和占比持续双降——从2022年的3132.99万元(占比24.72%)降至2024年的1248.82万元(占比6.94%)。
在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4年末,埃泰克拥有专利169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而可比公司德赛西威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600项,经纬恒润拥有专利1990项。
研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力,这可能是监管问询中重点关注行业代表性的深层原因。
4、产能利用率: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
此次IPO,埃泰克计划募集1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埃泰克年产500万件汽车电子项目”和“伯泰克汽车电子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但与大手笔募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严重不足。
2025年上半年,埃泰克的智能驾驶域电子产品产能利用率仅为29.99%,不足三成;动力域电子产品产能利用率也仅为43.49%,不足五成。
对于产能利用率低下的解释,公司归因于“动力域相关功能存在集成在车身域产品的趋势”和“市场开拓尚存在空间”。
但同业公司联合动力的电驱系统产品产能利用率却从2022年的76.88%一路走高至2024年的93.7%,这与埃泰克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有产能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埃泰克仍计划大规模扩产,其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存疑。
5、财务质量: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恶化
埃泰克的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凸显。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从3.59次逐年降至2.60次,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3.87次(2024年)。
这意味着,埃泰克收回一笔应收账款平均需要121天,而行业平均仅需94天,资金回笼效率比同行慢近一个月。
对于这一问题,埃泰克解释称,核心原因是对奇瑞汽车的销售占比提升,而奇瑞主要通过“宝象供应链平台”回款,导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
这种“供应链平台回款”的本质,是奇瑞通过第三方平台拉长了对供应商的付款周期。
2025年6月,奇瑞汽车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调整为60天,但从埃泰克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应收账款周转率不仅未改善,反而从2024年的3.01降至2.60,进一步恶化。
6、业务独立性:难以摆脱的“奇瑞系”标签
埃泰克从成立之初就深深烙下了奇瑞的印记。
2002年,埃泰克的前身由澳洲埃泰克与奇瑞汽车全资子公司奇瑞科技共同设立,当时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51%和49%。
经过多轮股权变更,奇瑞系的持股比例虽从49%降至14.99%,但始终保持第一大股东地位。
在管理层方面,公司与奇瑞的关联更是盘根错节。
现任副董事长李中兵职业轨迹与奇瑞的交集长达十余年,在奇瑞历任多个职位,直至2024年12月才出任埃泰克副董事长。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兼董事会秘书李秋生,同样曾在奇瑞股份财务部任职十三年。
实际控制人陈泽坚也曾于2005年5月至12月兼任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
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管理层交叉,使得埃泰克难以摆脱“奇瑞系”标签,业务独立性始终是监管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更为棘手的是,近期曝出的员工社保数据“罗生门”,进一步引发了市场对其内部治理规范性的担忧。
企查查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埃泰克的员工社保参保率仅在54.6%和51.2%左右。
而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同期的参保率却高达96%以上,两者数据相差超过600人。
这种重大差异无论是源于基础信息报送的混乱,还是存在未充分披露的特殊用工模式,都直指公司内部管理和信息披露质量的严重缺陷。这不仅关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更可能动摇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真实性与内控有效性的信心。
7、瞭望塔财经结语
在瞭望塔财经看来,埃泰克在问询回复中表示,其产品在跨域融合、算力性能等方面“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但研发投入的持续不足,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潜在流失风险,让人难以对其所谓的“领先水平”完全信服。
埃泰克的案例呈现了当前IPO审核的重点关注方向:关联交易的合理性、实际控制权的稳定性、募投项目的必要性。随着现场检查的深入,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埃泰克的资本之路能走多远。
参考资料:
1、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关于首轮审核问询函的回复(芜湖埃泰克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3、奇瑞官网
4、企查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无法保证所有信息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的任何数据、观点或结论,均仅供读者参考和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任何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任何投资操作或决策,所产生的所有风险及后果均应由其自行承担,本账号及作者概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