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消息,中国与荷兰围绕在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上的斗争仍未结束,欧洲汽车制造商和其他工业企业警告仍面临芯片短缺的困境,全球生产线可能在数周内停摆。
博世公司周二透露,由于安世半导体控制权之争仍未解决,德国汽车供应链仍在努力应对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问题,该公司位于德国和葡萄牙的三个工厂正面临生产中断的困境,将影响到数千名工人。
汽车业内人士近日透露,虽然中国已经放宽了出口禁令,且安世的部分芯片出货已经恢复,但安世荷兰一直没有向安世中国恢复晶圆供货。
安世中国东莞封测厂集中了公司约70%的后道产能,主要依赖荷兰总部供应晶圆。断供后,东莞厂晶圆库存仅能维持1–2个月生产,尽管公司称已有成品和在制品库存可支撑至年底甚至更久,但长期看仍面临原材料枯竭风险
欧洲汽车业高管此前称,如果其无法在德国和欧盟地区获得芯片供应,那么其欧洲工厂的库存将很快耗尽,目前只剩下几周的芯片供应量。他敦促安世中国与安世荷兰携手合作,尽快恢复正常运营,否则将对欧盟数百个行业造成严重打击。
各方表态
尽管中国已经取消了芯片出口管制的决定,但博世、Aumovio和采埃孚等欧洲汽车零部件主要供应商仍在四处寻找替代供应商,并作出停工安排。
博世发言人指出,该公司正在对德国萨尔茨吉特工厂的300至400名工人(约占总人数的23%至30%)以及安斯巴赫工厂的2500名工人中约650名工人,使用德国政府支持的临时停工措施。
采埃孚则回应称,其芯片供应安全目前仍有保障,但只能支撑到下周中期,之后不能排除采取临时解雇工人的可能性。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也警告,局势仍然紧张。该协会总经理Marcus Bollig表示,现在还无法宣布一切恢复如常,未来几周供应链仍有可能受到进一步影响。
德国安纬咨询公司合伙人马丁·盖斯勒称,在欧洲汽车行业,一切都是“准时制”“程序化”运作,这意味着仅仅几天之内,这种连锁反应就会波及大众以及德国其他整车制造商的工厂。
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伊凡·埃斯皮诺萨警告,在我们的年终预测中,已预留了250亿日元准备金,以应对这一影响。
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本田11月7日也将全年业绩预期下调了五分之一,部分原因就是安世半导体芯片的潜在短缺。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上周五强调,这场半导体供应链危机带给全世界的深刻教训是,不能强行用行政手段不当干预企业经营。
荷方不当干预安世半导体内部事务的做法,造成了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动荡和混乱。荷兰政府不顾中方多次在磋商中提出的合理诉求,没有展示出建设性态度和行动,且升级全球供应链危机。对此,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在安世的分工中,安世荷兰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安世中国主要负责加工、测试和封装环节。
10月29日,安世荷兰通知客户,停止向中国工厂直供半导体集成电路的核心材料“晶圆”,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危机。
然而,让荷兰始料未及的是,10月31日中美达成釜山共识,美国暂停实施“50%穿透性规则”,让荷兰政府彻底陷入尴尬。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可谓有理有节。
荷兰知名政治学者奥弗贝克表示,很明显,这起案件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安世半导体本身。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企业层面,更在于当前复杂的外交局面。它反映出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欧洲、欧盟或欧洲各国政府,如何重新掌握所谓“敏感产业”的控制权,这才是真正的议题。而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与中国的外交协商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