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马斯克的万亿“对赌”。1万亿美元这数儿大到啥地步?全球好多公司的市值都没这么多,现在居然成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薪酬。
前段时间特斯拉开股东大会,把这份10年的薪酬计划给过了,这下商业圈都吵翻了天,其实这份看着疯狂的计划,藏着特斯拉和马斯克各自的小算盘,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薪酬的真相就是场“看结果给钱”的硬核赌局
一听说“1万亿美元薪酬”,大部分人第一反应都是“太夸张了,这不合理”,但没几个人真琢磨透这份计划的规矩。
它根本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工资”,而是一场为期10年、只看结果的赌局,马斯克想拿到这笔钱,得跨过一道又一道几乎不可能过去的坎儿,而这些坎儿,正好就是特斯拉想转型要达成的目标。
先说说最关键的市值目标,特斯拉要求未来10年市值得突破8.5万亿美元,要知道现在特斯拉市值还不到1.4万亿美元,这意味着10年里得涨6倍,差不多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攒出一个苹果加一个谷歌的市值总和。
想做到这事儿,光靠卖电动车肯定不行,现在电动车市场早不是特斯拉一家独大了,比亚迪、大众这些车企在销量上追得特别紧,全球买电动车的人增长也慢了下来,就靠卖车,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市值增长。
除了市值,还有一堆特别严的运营指标,比如累计要交2000万辆车,2024年特斯拉卖了178万辆,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每年最少得稳定交200万辆。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得在产能、供应链、开拓市场这些环节上,每一步都做到极致才行。
还有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Robotaxi这三个“未来业务”,要求更狠:自动驾驶得有5000万用户常年订阅,人形机器人要交100万台,Robotaxi得有100万辆跑在路上。
可现在这些业务,要么还停留在“想想”的阶段,要么就只有几辆车试试水,10年内要做到规模化,难度跟重新建一家顶尖科技公司差不多。
更关键的是,这份计划还有“零底薪”的规矩,未来10年,马斯克在特斯拉一分固定工资都没有,要是完不成目标,那1万亿美元就跟他没关系了,等于白干。
这种“要么全拿到,要么啥都没有”的模式,把以前高管拿工资的规矩全改了,特斯拉董事会这招其实挺聪明:他们没想着用固定高薪“养着”高管,而是把马斯克的利益和公司转型绑在一起,逼着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这场关乎特斯拉未来的事儿上。
为啥特斯拉和马斯克愿意凑一块儿?
为啥特斯拉敢冒这么大风险,把万亿薪酬押在马斯克身上?答案不只是“信任”,更因为特斯拉现在特别怕转型转不好,而且马斯克以前有过“把快倒闭的公司救回来”的本事。
回想2018年,特斯拉当时陷在产能危机里,快破产了,董事会就推出过一个560亿美元的薪酬计划,规矩跟现在差不多,也是零底薪、分阶段解锁。
那时候马斯克直接睡在工厂里,一周干120个小时,硬是把特斯拉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还把公司做成了市值万亿的巨头。
经过这事儿,特斯拉董事会心里清楚,当公司快不行了,或者想大转型的时候,马斯克是那种没人能替代的“破局人”。
现在的特斯拉,虽然不用愁生存了,但面临的挑战比2018年还难,一方面,电动车市场竞争太激烈,光靠卖车赚钱的路子越走越窄。
另一方面,AI技术现在特别火,OpenAI、谷歌这些巨头在大模型、自动驾驶上跑得特别快,要是特斯拉在AI领域跟不上,以后很可能被淘汰。
这种时候,特斯拉需要一个既能定好转型方向,又能把事儿落到实处的“带头人”,马斯克肯定是最佳人选,他不光能看准科技发展的趋势,还能把那些“听起来疯狂的想法”变成真的。
而马斯克想要的,可不光是1万亿美元,2024年初他发过一条推文,说得很明白:“要是拿不到公司25%的控制权,我就不想把特斯拉打造成AI和机器人领域的老大,还不如在特斯拉外面自己搞AI。”
按照这份薪酬计划,要是完成目标,马斯克能多拿12%的股份,最后总共持有25%,这个比例很有讲究:既能让他在公司做决定时有足够的话语权,不用因为短期要赚钱,就打乱长期研发的节奏,又不会因为股份太多,让人觉得他“独断专行”。
马斯克这么想要控制权,其实是为了能自己说了算搞AI,搞AI得长期投钱,而且不知道能不能成,要是没足够的控制权,很容易因为股东想短期赚钱,就走偏了方向。
对马斯克来说,特斯拉不只是个造车的公司,更是他实现AI梦想的“平台”,而控制权就是保护这个梦想的“盾牌”。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这份万亿薪酬计划不是特斯拉单方面给马斯克钱,而是他俩互相需要:特斯拉用薪酬和控制权,换马斯克10年专心搞转型,马斯克用10年的业绩,换能掌控公司未来的权力。
这种绑在一起的关系,比任何合同条款都管用,能让他俩好好合作,毕竟对特斯拉来说,没了马斯克,转型可能就黄了;对马斯克来说,没了特斯拉这个搞AI的平台,他的科技梦想也很难实现。
这场赌局能给行业啥启发?未来又会咋样?
这场万亿赌局,不光是特斯拉和马斯克两个人的事儿,更像是给整个科技行业打了个样,告诉大家企业转型时该咋做。
现在的科技行业,不管是搞新能源、AI还是机器人,都面临一个问题:要花很多钱研发,要等很久才能赚钱,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成。
以前给高管发工资,都看短期业绩好不好,没法让高管愿意承担长期风险,但特斯拉这种“赌局式薪酬”,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让高管从“打工的”变成“一起干事业的”,不光要对短期业绩负责,更要对公司长期转型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也有风险。要是领头的人判断错了方向,或者没能力把事儿做好,公司不光转型不成,还可能既留不住人,又搞砸业务。
这也是为啥现在没几家公司敢学特斯拉这么做,但不得不说,现在科技行业变化这么快,敢这么“赌一把”的魄力,正是让公司突破瓶颈的关键。
回头看看商业史,苹果赌iPhone、亚马逊赌云计算,当时都有人觉得“这太疯狂了”,但最后都让公司变得特别厉害。
特斯拉赌马斯克,其实就是赌他能看准方向、能把事儿办成,这种“用小风险搏大机会”的逻辑,正是科技公司创新的关键动力。
对咱们普通投资者或者看热闹的人来说,这场赌局的意义在于,让咱们重新明白“商业里风险和机会是绑在一起的”。
很多人说特斯拉“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但做生意本来就没有绝对安全的事儿,真正的风险不是“赌错了人”,而是在行业要变天的时候,因为怕风险,错过了机会。
未来10年,咱们不光能看到马斯克能不能成“万亿富豪”,更能看到一家造车的公司,能不能突破自己,变成真正的AI科技巨头。
而且这场赌局的结果,说不定能重新定义“公司和人才该咋合作”,给更多想转型的科技公司提供参考。
现在咱们没法知道这场赌局最后会咋样,也许马斯克能带着特斯拉做到8.5万亿美元市值,创造商业奇迹;也许目标没完成,他俩都陷入麻烦。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场万亿薪酬赌局肯定会成为商业史上的经典案例,它能让人看到,顶尖公司在转型时的勇气和魄力,也能让人明白,对科技公司来说,核心人才是多么重要,没人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