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ic电子网
据《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特斯拉已要求其全球供应商在为美国本土生产的车型中停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并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实现美制车型供应链的“完全非中国化”,目前特斯拉及其供应商已完成部分中国产零部件的替代工作。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战略并非突然转向,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关税成本激增是首要驱动力。知情人士表示,特斯拉高管一直在努力应对中美贸易战期间关税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该公司难以制定一致的定价策略。自2024年美国重启对华加征关税政策后,中国输美汽车零部件关税税率攀升至45%以上,直接导致特斯拉美国产车型综合成本上升约12%-15%。例如,其Model 3车型若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单台成本将增加超4000美元,严重削弱价格竞争力。
供应链安全风险则是另一大催化剂。2025年7月,中国与荷兰围绕半导体出口管制的争端导致安世半导体(Nexperia)车用芯片供应中断,特斯拉美国工厂因此停产长达两周。这一事件暴露了单一供应链的脆弱性,促使特斯拉加速推进“近岸外包”战略。
最近几周,由于中国和荷兰之间的争端导致汽车芯片供应再次中断,特斯拉内部关于加快多元化进程的讨论也愈演愈烈。据内部评估,若中国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特斯拉美国工厂产能可能下降60%以上。
不过,在美国市场加速 "去中国化" 的同时,中国市场的供应链本土化仍在深化。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 Model 3 与焕新版 Model Y 本土化率已突破 95%,较 2019 年投产初期的 30% 实现跨越式提升。这种差异布局使得上海工厂能维持成本优势 , 其生产的 Model Y 成本比美国本土制造便宜近 30%,毛利率一度高达 25% 以上,而德国柏林工厂仍在盈利边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