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普遍面临用工老龄化、管理效率低等难题的当下,一家由00后主导的模架企业异军突起。
从20岁瞒龄创业,骑着三轮车冒雪送货,到如今带领42人团队实现年产值超2000万,宁海旭科模架厂创始人程龙,用数字化为传统制造注入新活力,书写了一段属于年轻创业者的突围故事。
创业之初,最让97年出生的程龙焦虑的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年龄。为了让客户信任,他一度谎称自己“30左右”。正是这份“怕不被看好”的执着,支撑他在风雪夜里骑行50公里为客户送货,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可靠。
怀着“不做追随者,要做创造者”的明确目标,程龙在2017年正式创立旭科模架。在父亲与一位贵人的双重激励下,他筹集资金,以一个小型作坊为起点,专注于模具外壳的生产。当初只为“生存”的朴素念头,在八年后,已发展为一个年产值超2000万、且团队高度年轻化的“智造”企业。
“我们车间厂长是2004年的,主管是2002年的,工程部的平均年龄也才二十一、二岁!” 聊起自己的团队,程龙的声音里满是藏不住的骄傲,话里话外都是对这群年轻人的认可。
这份“年轻”,在当下的制造业里格外亮眼。如今,制造业“用工老龄化”已是行业普遍难题,不少工厂还在为“招不到年轻人、留不住老师傅”发愁。而旭科模架这群年轻身影组成的“军团”,不仅打破了外界对制造业“暮气沉沉”的刻板印象,更成了厂里活力与效率的代名词。
在旭科模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一方面,公司致力于让员工的成长“看得见”,其收入水平已成为行业内的高标准体现;另一方面,自上而下营造的“家庭式”氛围,有效促进了团队协作与内部良性竞争,共同构筑了企业高效且稳定的运营基石。
最让年轻人认可的,是程龙懂他们“要什么”:不用再对着纸质台账一笔笔记工,手机点两下就能完成报工;产能多少、工时长短全透明,“多劳多得”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就像摇臂钻的师傅,上个月光工资就拿了一万三。也正因如此,员工干活不用催,每个人都带着股自发的冲劲,这份凝聚力,成了旭科能稳步前行的底气。
“一个月做300副模架,一副拆成8件板,算下来就是2400多件。以前全靠人跑,客户打电话问‘货到哪了’,只能叫主管满车间找,等半小时才有回复。”去年旭科搬了新厂,程龙却遇上了“幸福的烦恼”:订单量和员工数跟着厂房一起“扩容”,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跟不上厂子的发展节奏。
这烦恼,其实是中小制造企业的“通病”。中小制造企业大都被 “订单跟踪难、交期把控弱、数据不透明”所困;再加上模架行业“按单生产、零库存”的特性,每一件板的生产进度、流转路径,都是管理必须盯紧的“关键项”。
2025年2月,程龙在抖音上刷到了“黑湖小工单”,“生产透明”四个字精准地戳中了他:这不就是解决管理难题的“钥匙”?从基础版的生产进度跟踪,到后来升级高级版、打通采购和销售模块,他一头扎进系统研究里,甚至对着屏幕琢磨到深夜十点半。“有次老婆催我回家,我还在跟实施顾问聊小工单的功能细节。”
数字化带来的改变,快得超出预期。以前查一件不良品,得翻厚厚的纸质台账,找半天才能对上;现在只要输个订单号,1分钟就能精准定位问题。客户来问进度,程龙不用再喊主管跑车间,打开手机扫一眼就有答案,“以前总怕拖期,现在交期稳定在13.5天,给客户承诺时也有底气了”。
变化不止在生产端。以前管几百万产值,跟单员就忙得脚不沾地;现在年产值超2000万,跟单员的工作量反而少了。财务上更是省了大心:程龙早年自己做过一套简易财务系统,对账时总怕数据错漏;现在用小工单一键导入财务数据,实现完美衔接,“金额是唯一的,不会再出现前后对不上的情况,终于不用为对账头疼了”。
“我作为年轻创业者,相信数字化是绕不开的潮流。”在程龙的办公室里,数据看板上正实时滚动着各道工序的进度,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在印证他的判断。他对旭科的未来规划很清晰:三年再搬厂,五年买厂房,十年拥有自己的工业用地,把“模具外壳”的生意做得更扎实。这份不慌不忙的底气,就藏在他所说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里;他知道,制造业的路从不是守出来的,是跟着时代往前闯出来的。
对于无数像旭科这样的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怎么做好”的必答题。“能跟上潮流的企业,才能接住更大的订单”已是行业共识。
“产品要做好,这是根本;数字化要跟上,这是翅膀。”程龙说。如今再有人问他年龄,他会笑着答“28 岁”。因为旭科的产品、数据和团队,早已替他证明了“年轻”不是短板,而是敢闯、敢试、敢拥抱变化的优势。
这或许就是制造业最动人的地方:有人守着老手艺,有人迎着新潮流,而真正的成长,从来都离不开两样东西——脚下踩着“踏实做产品”的土地,眼里望着“跟上时代”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