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一桩围绕安世半导体的突发行动,让全球科技和汽车产业链瞬间紧绷。荷兰政府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宣布,接管这家由中国闻泰科技控股的芯片公司,并暂停中方高管的职务。这一举动用行政手段直接掐断了原有的经营链条,也让多年依赖安世的国际车企陷入恐慌。
安世半导体原本出身于飞利浦实验室,专注车规级芯片,单价低但不可替代,是全球多家汽车厂商的标配。2017年荷兰认为这并非高利润业务,将其以数十亿美元卖给中国企业,交易过程得到多方监管机构批准。然而中资接手后,安世不仅没有下滑,反而一路增长,成为车企难以离开的供应商。
变化发生在中美科技摩擦加剧之时。美国在去年年底将闻泰科技列入实体清单,并推出新规则,使其控股的公司也可能受制裁。
这让荷兰担心本土企业会被卷入对抗,于是快速搬出冷战时期的法律,试图以接管的方式切断与中方的联系。他们表面上是为了保护企业免于受美国牵连,实则想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维持微妙平衡。
问题在于,安世的大部分产能掌握在中国,其中东莞工厂占全球七成以上封装测试任务,一旦供货断裂,欧洲车企库存不过支撑数周就将停产。
更让荷兰尴尬的是,中美在釜山的会谈后,美国暂缓了相关新规实施,这意味着他们行动的主要理由不复存在,但荷兰依然没有放手,甚至对中国产线的产品质量提出质疑。
中国的回应迅速而直接。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保障全球客户供应,并要求未来业务采用人民币结算,绕开美元体系
中国外交部门表明立场,拒绝任何歧视性待遇,这些反制让荷兰原本以为能控制局面的计划迅速失效。
安世事件揭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全球化下小国的尴尬处境。几十年来,小国在自由贸易体系下获益颇丰,专注某个领域,依赖国际合作维系繁荣。如今大国竞争加剧,美国拉拢盟友搞技术封锁,中国则加快自主化进程,小国被迫面对“选边站”的问题。
荷兰需要中国的稀土供应才能支撑ASML的光刻机生产,却又不敢违逆美国,这种矛盾在安世事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场争端不仅影响一家公司,而且动摇了跨国经营的信心。曾经,企业相信合同和监管审查可以保障交易安全,如今政治干预可以随时改变规则。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出海将更加谨慎,把关键产能握在自己手中;而欧洲也可能收紧对外资的并购限制,切断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无论安世最终是否恢复原有架构,这场风波已经让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暴露在阳光下。小国再难在大国之间轻松骑墙,全球化的无缝合作正在被利益和安全的考量切割成碎片。
安世只是一个缩影,新的国际秩序在动荡和不确定中成形,而那个各方共享增长果实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