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了,2025 年 11 月,公安部那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引发热议,核心是乘用车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 5 秒,纯电、插混车还得装踏板误踩加速抑制功能,不少新能源车主纠结起加速自由和安全底线。
近些年新能源车的加速竞赛越演越烈,有的车零百加速甚至不到 2 秒,堪比百万跑车,可电机一启动就有大扭矩,低速时动力也特猛,误操作风险跟着涨。2024 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失控事故比上年多了 47%,73% 都是驾驶员适应不了这瞬时提速,停车场、小区里的误踩碰撞事故,超九成和加速太快有关,2025 年 10 月深圳某小区就有新能源车误踩踏板撞毁了围墙。
新规的关键要求就俩,一是默认加速限制,车启动后自动锁死加速,得手动切运动模式才能放开,其实城市里 99% 的场景都用不上 5 秒内的加速,5 秒已经够日常开了,还不耽误性能车发挥。二是踏板误踩抑制,纯电、插混车在静止或慢慢挪的时候,要是检测到误踩加速,会自动限制动力甚至切断,还出声发光提醒,就像华为乾崑智驾的防护系统,能挡住 90% 以上的低速误操作事故。
车主们看法差得挺远,特斯拉 Model S Plaid 车主说花近百万买车,每次启动都得手动解锁性能,像装了限速器,体验差很多。可重庆比亚迪汉 EV 车主李女士挺支持,说上次商场停车场有电车起步太快差点撞到孩子,有了默认限制带娃更安心。专家也说5 秒加速能满足 99% 的日常场景,过度追求快是技术过剩,新规能逼车企从比参数转向搞安全创新。
新规不只是管加速,还藏着不少安全细节。比如动力电池得有定向泄压装置,热失控时气体别进驾驶舱,车辆碰撞或气囊弹出时要自动切断动力电路。辅助驾驶启动前得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确认驾驶人完成了培训,激活后还得一直检测驾驶人的手和视线。每个车门都得有机械把手,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要自动解锁,车窗透光率不能低于 70%。
这些条款织成了安全网,标志着机动车标准从功能合格变成风险能控,工信部算过,新规全实施后新能源汽车事故率有望下降 25%。
公安部负责人说新规不是不让造高性能车,只是用默认模式降误操作风险,车企能通过软件升级平衡安全和性能。其实已经有品牌行动了,小鹏留了运动模式但得生物识别验证,理想把加速限制和驾驶评分绑一起,安全记录好的才能用更高性能。
说到底,这新规不是一刀切,是给行业划了条安全红线。对消费者来说,可能要告别比参数的时代了,能选更理性、更安全的车,毕竟在马路上,稳一点,可能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