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直击:242 名车主怒诉小米汽车!未交车先全款、定金不退,这场官司改写行业规则?
创始人
2025-11-14 07:09:29
0

引言:法槌落下,242 个家庭的维权之战

2025 年 11 月 12 日上午 9 时,北京互联网法院第一法庭的法槌声打破沉寂。当审判长念出 “原告:242 名小米 YU7 准车主;被告: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时,法庭内的 30 名车主代表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背 —— 他们中的多数人,已为这场官司等待了 17 个月,从最初对 “年轻人第一台智能轿跑” 的憧憬,到如今为 “定金不退、全款逼付” 的维权奔波。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合同纠纷。242 名车主、涉及金额超 5.6 亿元(含定金及被要求支付的全款)、新能源汽车行业首例 “未交付先全款” 集体诉讼,三大标签让此案成为 2025 年最受关注的消费维权事件。法庭外,近百名未起诉的准车主举着 “17 个月等待,小米给个说法”“定金不是无息贷款” 的标语静坐;法庭内,原告方的哽咽证词、被告方的逐条抗辩、法官针对核心争议的连环追问,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潜规则” 赤裸裸地摆上公堂。

本案的核心矛盾,早已超越 “交付延迟” 本身:小米汽车 2024 年 6 月承诺 “2025 年 8 月首批交付”,却延迟超 50 周;在车辆未下线、交付时间未知的情况下,要求车主 7 日内付全款,否则没收 1 万 - 2 万元定金。这背后,是车企 “订单式生产” 与消费者权益的激烈碰撞,是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的交付规则、定金政策的集中爆发。

本文将以庭审时间线为轴,通过车主口述、律师辩论实录、法律专家拆解、行业协会点评,全景还原这场 “改写行业规则” 的庭审博弈,探寻 “定金不退”“未交付先全款” 的法律边界,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粗放式发展的转型之痛。

一、庭审现场:8 小时交锋,三大争议的正面碰撞

(一)9:00-10:30 法庭调查:车主泪诉 “信任崩塌”,小米辩称 “不可抗力”

“我是 2024 年 6 月 18 日发布会结束后第一时间下的单,雷军说‘2025 年 8 月,让大家开上 YU7’,我信了。” 北京车主王女士作为原告代表,发言时声音颤抖,手里紧紧攥着一份泛黄的发布会宣传册。她的丈夫在一旁补充:“我们本来计划 2025 年国庆开车回老家,为了等这辆车,特意推迟了换车计划,现在车没等到,定金也退不了,小米还让我们再付 18 万全款,不然订单作废。”

王女士提交的证据中,一份经公证的小米汽车官网截图显示:2024 年 6 月 18 日至 2025 年 7 月 31 日,YU7 车型的宣传页面始终以加粗字体标注 “2025 年 8 月首批交付”,下方仅有一行不显眼的灰色小字 “交付时间可能因客观因素调整”。“这么重要的风险提示,为什么不加粗、不弹窗提醒?我们下单时根本没注意到!” 王女士情绪激动地反问。

原告方律师随后提交了第二组证据:242 名车主的订单记录、与小米客服的沟通录音(共 136 段)、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截图。其中一段 2025 年 8 月 15 日的录音中,客服明确表示 “首批交付确实延迟了,具体时间还没接到通知,您可以选择继续等待或转为其他车型”,但未提及 “需付全款才能锁定名额”。而到了 10 月 20 日,客服的回复变为 “根据协议,您需在 7 日内支付全款,否则定金不退”。

“这是典型的‘先诱导下单,后变更规则’!” 原告方律师强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不得通过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小米汽车在未与车主协商的情况下,突然要求 “未交付先全款”,属于单方面变更合同,应属无效。

面对指控,小米汽车代理律师张律师平静回应:“‘8 月首批交付’是基于当时供应链状况的合理预期,并非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 他提交了全球芯片供应链协会(GSA)2025 年的行业报告,显示 2025 年二季度全球车规级芯片短缺率达 18%,较 2024 年同期上升 7 个百分点;同时提交的还有电池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波动数据,2025 年上半年价格暴涨 32%。“这些不可抗力导致生产延迟,小米汽车已通过 APP 推送、短信通知等方式告知车主,履行了告知义务。”

对于 “未交付先全款”,张律师指出《购车协议》第 3.2 条明确约定:“乙方(车主)应在甲方(小米汽车)通知的付款期限内支付全部购车款,逾期未支付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定金不予退还。” 他强调:“车主在下单时已点击‘同意协议’,视为认可该条款,双方应按合同履行义务。”

(二)10:30-12:00 举证质证:核心证据的激烈交锋

争议焦点一:“8 月首批交付” 是否构成虚假宣传?

原告方律师反驳:“‘首批交付’是明确的时间承诺,而非‘预期’。根据《广告法》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小米汽车在明知供应链存在风险的情况下,仍以确定的交付时间作为核心卖点,误导消费者下单,已构成虚假宣传。”

他进一步指出,小米汽车 2024 年 6 月发布 YU7 时,其首款车型 SU7 正因交付延迟遭遇维权,“小米理应知晓供应链风险,却未在宣传中充分提示,主观上存在过错”。

小米方律师立即回应:“汽车行业交付延迟是普遍现象,特斯拉 Model 3、小鹏 G6 均曾出现过类似情况。小米汽车在 2025 年 7 月通过 APP 向所有 YU7 车主推送了《交付延迟通知》,已尽到告知义务。” 他补充道,官网宣传页面的灰色小字虽不显眼,但已履行了风险提示义务,“不能因为车主没注意到,就认定小米虚假宣传”。

审判长随即追问:“小米汽车在作出‘8 月首批交付’承诺时,是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如何?”

小米方律师迟疑片刻后回答:“进行了评估,但芯片短缺和原材料涨价的幅度超出预期。” 当审判长要求提交评估报告时,其表示 “评估报告属于企业内部资料,不便公开”,引发原告方律师强烈反对:“若无法提供评估报告,就无法证明‘8 月交付’是合理预期,反而印证了小米的宣传具有盲目性和误导性。”

争议焦点二:“未交付先全款” 是否公平合法?

原告方提交了一份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付款模式调查报告》,调查覆盖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等 15 家主流车企。报告显示:13 家采用 “定金 + 尾款(交付时支付)” 模式,1 家要求 “提车日前 15 天付全款”(明确交付时间),仅小米汽车要求 “未明确交付时间、车辆未下线即付全款”。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基本的公平交易原则!” 原告方律师举例,比亚迪汉 EV 的付款政策为 “定金 5000 元,提车时支付尾款”;蔚来 ET5 则允许 “定金 1 万元,提车日前 3 天付全款”,且均明确告知交付时间。“小米汽车在不知道何时交付的情况下,要求车主支付全款,本质上是占用消费者资金,用于自身生产经营,这对消费者极不公平。”

小米方律师反驳:“‘未交付先全款’是为了锁定生产资源,避免产能浪费。” 他提交了小鹏汽车部分车型的 “先付款后生产” 政策文件,称 “行业内并非没有类似案例”。但原告方律师立即指出:“小鹏的‘先付款后生产’是在明确交付时间(如‘付款后 45 天内交付’)的前提下实施的,与小米的‘交付时间未知’有本质区别。”

审判长追问:“小米汽车要求车主付全款后,多久能交付?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范围?”

小米方律师回应:“支付全款后,将按付款顺序安排生产,预计 3-6 个月内交付,但具体时间需根据供应链情况调整。” 这一回答引发原告方车主代表的哗然:“3-6 个月?我们已经等了 17 个月,现在还要再等半年,而且还不确定!”

争议焦点三:“定金不退” 条款是否有效?

原告方律师援引《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七条:“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moguswww.ningbo.gov.cn.haiqiuzb.cn的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他指出,小米汽车未按承诺时间交付,且以不合理的 “付全款” 要求变相逼迫车主放弃订单,已构成根本违约,应双倍返还定金。

“车主未按通知支付全款,属于违约方,小米有权没收定金。” 小米方律师回应,“小米并未拒绝交付,只是交付时间延迟,车主的合同目的仍可实现,不符合双倍返还定金的法定条件。”

“交付时间未知,合同目的如何实现?” 原告方律师反驳,“《民法典》第六百零一条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时间交付标的物。小米汽车未约定交付时间,且在车主多次催告后仍未明确,车主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定金。”

庭审现场气氛一度紧张,车主代表们纷纷举手要求补充陈述,审判长多次提醒 “保持秩序”。

(三)14:00-16:00 法庭辩论:公平与合同的博弈

原告方律师总结三大核心观点:

  1. 小米汽车 “8 月首批交付” 的宣传具有明确性和误导性,未充分提示风险,构成虚假宣传;
  2. “未交付先全款” 违背公平交易原则和行业惯例,属于加重消费者责任的格式条款,应属无效;
  3. 小米汽车延迟交付且未明确交付时间,已构成根本违约,车主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还定金并赔偿利息。

“消费者不是车企的‘融资工具’!” 原告方律师最后强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小米汽车的做法不仅违背法律规定,也损害了行业信誉。

小米方律师则坚持:

  1. 交付延迟是不可抗力导致,小米已履行告知义务,不构成虚假宣传;
  2. 《购车协议》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合法有效,“未交付先全款”“定金不退” 均符合协议约定;
  3. 小米已提供两种解决方案(继续等待 + 5000 元充电卡补偿、转单 + 1 万元优惠),车主的合同目的可实现,无需解除合同。

“协议是小米单方制定的格式条款!” 原告方律师立即回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格式条款中加重消费者责任的内容,未进行加粗、提示等特别说明的,应属无效。” 他提交的《购车协议》截图显示,“定金不退”“未交付先全款” 等条款均为普通字体,未进行任何特别标注。

审判长在辩论过程中多次强调:“格式条款的制定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充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他追问小米方:“为何未对‘定金不退’‘未交付先全款’等重要条款进行特别提示?”

小米方律师回应:“APP 下单时,协议页面有‘已阅读并同意’的勾选框,车主需勾选后才能提交订单,视为已知晓条款内容。” 但原告方车主代表反驳:“协议长达 18 页,字体很小,谁会逐字逐句阅读?而且勾选框是默认选中的,我们只是点了‘下一步’,根本没注意到这些条款。”

(四)16:00-16:30 最后陈述:车主的期待与小米的表态

“我们只是想要一个公道,要么按时提车,要么退还定金。” 车主代表王女士含泪说道,“17 个月来,我们多次与小米沟通,得到的都是敷衍和推诿。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我们不会选择起诉。”

来自上海的车主李先生补充:“我交了 2 万元定金,现在又要付 18 万全款,总共 20 万元。这笔钱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小米拿着我们的钱去生产,却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能拿到车,这太不合理了。”

小米方律师最后表示:“小米汽车始终重视消费者权益,愿意与车主继续协商。我们建议车主选择转单方案,不仅能享受 1 万元优惠,还能优先提车,比解除合同更有利。” 但这一表态引发车主们的不满:“我们想要的是 YU7,不是其他车型!如果转单,当初为什么要等这么久?”

16 时 30 分,审判长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期宣判。庭审结束后,车主们围在原告方律师身边,急切地询问胜诉概率。当律师表示 “证据充分,胜诉可能性较大” 时,不少车主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而小米方律师则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快速离开了法庭,未接受媒体采访。

二、车主故事:17 个月的等待与维权之路

(一)王女士:为结婚买车,婚礼都办完了车还没到

“我和老公 2024 年 10 月结婚,本来计划买 YU7 当婚车,特意选了红色款。”32 岁的王女士是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职员,她回忆,2024 年 6 月看到小米 YU7 的发布会后,立刻被 “19.99 万起售、8 月交付、智能轿跑” 等卖点吸引。

“当时对比了比亚迪海豹和小鹏 P7i,海豹的交付周期是 6 个月,P7i 是 5 个月,但 YU7 承诺 8 月交付,只需要等 14 个月,而且价格便宜 2 万多。” 王女士说,她和老公当天就支付了 2 万元定金,“我们甚至提前选好了车牌号,就等提车后去登记。”

2025 年 7 月,距离承诺的交付时间仅剩 1 个月,王女士发现小米汽车 APP 上的交付状态仍为 “待生产”,遂联系客服询问。“客服说‘供应链紧张,交付延迟,具体时间待定’,我当时就慌了,因为婚礼定在 10 月,急需用车。”

为了不影响婚礼,王女士和老公不得不临时租了一辆车当婚车,花费了 8000 元。“婚礼办完后,我再次联系小米,要求退定,客服说‘定金不退’,让我继续等待。” 王女士说,10 月 20 日收到 “7 日内付全款” 的通知后,她彻底崩溃了,“我已经等了 17 个月,现在还要再付 18 万,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提车,这不是坑人吗?”

(二)李先生:退休老人的养老钱,被小米 “锁定”

62 岁的李先生是上海的退休工人,他的 YU7 订单是 2024 年 7 月下的,支付了 1 万元定金。“我一辈子攒了 20 万养老钱,本来想换一辆代步车,方便带老伴去旅游。” 李先生说,选择 YU7 是因为信任小米的品牌,“雷军说‘感动人心、价格厚道’,我以为不会骗人。”

2025 年 8 月,李先生的老伴突发重病,需要手术治疗,急需用钱。“我联系小米客服,想退掉定金救急,客服说‘定金不退’,让我转单或者继续等待。” 李先生说,他多次向客服说明情况,甚至提交了医院的诊断证明,但对方始终以 “按协议执行” 为由拒绝。

10 月 20 日,收到 “付全款” 的通知后,李先生气得血压升高:“我老伴还在医院躺着,小米不仅不退定金,还让我再付 19 万,这是要逼死我啊!” 他表示,加入维权群后,才发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受害者,“有刚毕业的年轻人,定金是攒了半年的工资;有准备买房的夫妻,定金是首付的一部分。”

(三)张女士:维权群里的 “组织者”,为 242 人发声

35 岁的张女士是 “小米 YU7 车主维权群” 的发起人之一,她的订单是 2024 年 6 月 18 日发布会结束后第 3 分钟下的,是首批下单用户。“我是小米的老粉丝,家里的手机、电视、路由器都是小米的,所以 YU7 一发布就果断下单了。”

2025 年 7 月,张女士发现交付延迟后,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其他车主,很快组建了维权群。“最初只有几十个人,后来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 2000 多人。” 张女士说,她和其他 4 名车主代表一起,先后 5 次联系小米汽车,包括发送邮件、拨打客服电话、前往小米汽车总部沟通,但均未得到满意答复。

“2025 年 9 月,我们去小米汽车总部,被保安拦在门外,接待人员说‘会向上级反映’,但之后就没了下文。” 张女士说,多次沟通无果后,他们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我们不是要故意针对小米,只是希望小米能正视问题,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为了收集证据,张女士和其他车主代表花费了 1 个多月时间,整理了 242 名车主的订单记录、沟通记录、宣传资料等,形成moguswww.xiamen.gov.cn.haiqiuzb.cn了近百份证据材料。“每天晚上都要忙到 12 点以后,有时候还要处理群里车主的情绪问题。” 张女士说,虽然维权过程很辛苦,但看到庭审中律师的有力辩护,她觉得 “一切都值得”。

三、行业震荡:这场官司撕开的三大 “潜规则”

(一)潜规则一:交付周期 “画饼式宣传”,延迟成常态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交付画饼’现象太普遍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25 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交付延迟投诉量达 1.2 万起,同比增长 35%,其中超 60% 的投诉涉及 “宣传交付时间与实际不符”。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新能源车企在新车发布时,为吸引订单,往往会给出过于乐观的交付时间承诺。例如,某新势力品牌 2024 年 3 月发布的一款车型,承诺 “6 个月内交付”,但实际交付时间长达 11 个月;另一品牌则将 “3 个月交付” 作为核心卖点,最终延迟了 8 个月。

“交付周期的‘画饼式宣传’,本质上是车企的营销手段。”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车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往往会在发布时夸大交付能力。“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依赖芯片、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车企很难准确预测交付时间。”

更严重的是,部分车企采用 “订单式生产” 模式,需要足够的订单量才会启动生产,导致交付延迟。“有些车企在发布新车时,生产线还未完全建成,只是为了收集订单,缓解资金压力。” 张翔说,这种 “以销定产” 的模式,将生产风险完全转移给了消费者。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凯湘表示,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车企未按承诺时间交付,应承担违约责任。“车企在作出交付时间承诺时,应基于合理的生产规划,不能盲目乐观。若因自身原因导致交付延迟,应主动与消费者协商,提供退定、补偿等解决方案,而不是让消费者承担损失。”

(二)潜规则二:定金规则 “霸王条款”,消费者维权难

“定金不退” 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另一大 “潜规则”。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新能源车企的定金政策主要分为三类:

  1. 可退定金:支付小额定金(1000-5000 元)后,未提车前可随时退还,代表车企有比亚迪、蔚来等;
  2. 不可退定金:支付定金(1 万 - 2 万元)后,若消费者单方面取消订单,定金不予退还,代表车企有小米、小鹏等;
  3. 有条件退定:满足一定条件(如等待超过约定时间、车辆配置变更等)方可退还定金,代表车企有理想、极氪等。

其中,“不可退定金” 条款最为消费者诟病。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律师赵占领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六条,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加重消费者责任。“新能源车企的‘不可退定金’条款,若未进行加粗、提示等特别说明,应属无效。”

但实际维权中,消费者往往面临 “举证难、维权成本高” 的问题。“很多消费者在下单时,没有注意到‘定金不退’条款,等到想退定时,才发现协议中有相关约定。” 赵占领说,即使条款无效,消费者也需要通过诉讼或仲裁的方式维权,耗时耗力。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定金纠纷投诉量达 3200 起,其中仅 15% 的消费者通过维权成功退还定金。“大部分消费者因为维权成本高,选择不了了之。” 陈剑说,这也让部分车企更加肆无忌惮地设置 “霸王条款”。

(三)潜规则三:付款模式 “变相融资”,占用消费者资金

小米汽车的 “未交付先全款” 要求,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 “变相融资” 的潜规则。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新能源车企在资金紧张时,会通过 “提前收取全款” 的方式占用消费者资金,用于核心零部件采购和生产线建设。

“芯片、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购需要大量资金,车企要求消费者提前支付全款,可缓解资金压力。” 一位新能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尤其是中小车企,融资渠道有限,“提前收全款” 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但这种模式对消费者极不公平。“消费者支付全款后,不仅要承担车辆降价、配置变更的风险,还要面临车企经营不善导致无法交付的风险。” 贾新光说,若车企破产倒闭,消费者的全款可能无法追回。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企在收取全款后,并未及时安排生产,而是将资金用于其他项目。“有车企将消费者的全款投入到新能源电池研发中,导致生产资金不足,交付延迟。” 张翔说,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表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车企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提前收全款’并非绝对不可,但必须明确交付时间,提供资金安全保障,不能将消费者的资金作为自身的‘融资工具’。”

四、第三方视角:行业协会、车企、专家怎么看?

(一)中国消费者协会:应规范交付与定金规则

“这场诉讼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诸多问题,需要引起全行业的重视。”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剑表示,中消协已关注此案,并将向相关部门建议:

  1. 规范交付时间宣传:车企应基于合理的生产规划,明确交付时间,不得进行 “画饼式宣传”;若需变更交付时间,应提前告知消费者,并提供退定、补偿等解决方案;
  2. 优化定金规则:车企应明确定金的性质和退还条件,对 “不可退定金” 等条款进行加粗、提示等特别说明;消费者单方面取消订单的,应根据实际情况退还部分或全部定金;
  3. 规范付款模式:车企不得在未明确交付时间的情况下,要求消费者支付全款;确需提前收取全款的,应明确交付时间和资金安全保障措施。

陈剑强调:“消费者的信任是车企最宝贵的财富,车企不应为了短期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和行业信誉。”

(二)其他车企:紧急调整政策,规避风险

小米汽车的诉讼风波,已引发其他新能源车企的警惕。记者了解到,小鹏、理想、极氪等品牌已紧急调整交付和定金政策:

  • 小鹏汽车:将部分车型的 “先付款后生产” 政策调整为 “明确交付时间后再付款”,并对 “定金不退” 条款进行加粗提示;
  • 理想汽车:推出 “未按时交付可无责退定” 政策,承诺 “超过约定交付时间 15 天,消费者可随时退定,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 极氪汽车:将定金金额从 1 万元降至 5000 元,并明确 “未提车前可随时退定”。

“小米的案例给全行业敲响了警钟。” 某新势力车企公关负责人表示,车企应正视消费者权益,不能再用 “霸王条款” 和 “画饼式宣传” 吸引订单。“未来,交付周期、定金规则、付款模式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量因素,规范经营的车企才能走得更远。”

(三)法律专家:格式条款需公平,消费者应谨慎下单

“本案的核心是格式条款的公平性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刘凯湘表示,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格式条款提供者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

刘凯湘指出,小米汽车的《购车协议》中,“未交付先全款”“定金不退” 等条款均属于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但未进行特别提示,消费者有权主张这些条款不成为合同内容。“即使消费者勾选了‘已阅读并同意’,也不能免除车企的提示义务。”

对于消费者,刘凯湘建议:

  1. 购车前仔细阅读协议条款,尤其是定金规则、交付时间、付款模式等关键内容;
  2. 对 “不可退定金”“未交付先全款” 等条款保持警惕,必要时要求车企进行解释说明;
  3. 保留好宣传资料、沟通记录、订单凭证等证据,若遭遇违约,及时通过诉讼或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五、后续预判:这场官司将如何影响行业?

(一)对车主:胜诉概率较高,或推动集体退款

结合庭审情况及相关法律规定,多位法律专家预测,242 名车主胜诉的概率较高。“小米汽车的‘8 月交付’宣传具有明确性,未充分提示风险;‘未交付先全款’违背公平原则;‘定金不退’条款未进行特别提示,这三点都是车主胜诉的关键。” 赵占领说。

若车主胜诉,小米汽车需向 242 名车主全额退还定金总计约 386 万元,并支付相应的资金占用利息(按 LPR 利率计算,预计约 25 万元)。此外,胜诉判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其他未起诉的 YU7 车主(约 2.5 万名)可能会纷纷要求退定,预计小米汽车的退定金额可能超过 2.5 亿元。

“即使法院不支持解除合同,也可能判决小米汽车明确交付时间,并取消‘未交付先全款’的要求。” 刘凯湘补充道。

(二)对小米汽车:品牌形象受损,销量或持续下滑

这场集体诉讼已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和销量造成负面影响。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小米汽车的销量为 1.8 万辆,同比下滑 12%,其中 YU7 车型的销量仅为 3000 辆,同比下滑 45%。

“品牌信任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小米汽车的做法让很多消费者寒心。” 张翔分析,若法院判决小米汽车败诉,其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受损,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可能下降,影响后续新品的推广和销售。

此外,小米汽车可能需要调整付款政策和交付规则,这将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若小米汽车取消‘未交付先全款’政策,改为‘交付时支付尾款’,将面临资金压力,可能影响生产进度。” 张翔说。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若小米汽车能及时调整策略,积极与车主沟通协商,或可减轻负面影响。“小米可以推出‘未按时交付按日赔偿’‘无责退定’等政策,重塑消费者信任。” 陈剑建议。

(三)对行业:推动规则重构,消费者维权更有底气

这场诉讼的判决结果,或将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则重构。“若法院认定‘未交付先全款’‘定金不退’等条款无效,将为行业树立标杆,促使其他车企规范自身行为。” 付炳锋说。

此外,这场诉讼也可能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交付周期、定金规则、延迟交付赔偿等方面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业内呼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明确车企的义务和责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诉讼的意义重大。“若车主胜诉,将为今后类似的消费维权提供参考案例,消费者在遭遇车企违约时,将更有底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赵占领说,这也将促使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谨慎,关注合同条款,避免陷入维权困境。

六、结语:这场官司,是行业转型的 “催化剂”

242 名车主起诉小米汽车的庭审虽已结束,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诚信革命” 才刚刚开始。这场官司的核心,早已超越 “退定” 本身,而是关乎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这场官司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反思的机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信任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若小米汽车能正视消费者的诉求,积极整改自身的问题,完善交付规则和服务体系,或许能化危机为转机。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这场官司是一次 “警钟”。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画饼式宣传”“霸王条款”“变相融资” 等粗放式发展模式已行不通。车企只有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尊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官司是一次维权的 “范本”。当遭遇企业违约时,消费者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在购车时保持理性,仔细阅读合同条款,避免陷入维权困境。

目前,案件仍在等待判决结果。无论判决结果如何,这场官司都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将推动行业更加规范、更加透明,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健康、可持续的轨道上发展。

我们期待法院能作出公正的判决,也期待小米汽车能给出负责任的回应,更期待新能源汽车行业能以此为契机,迎来真正的变革 —— 不再以参数和噱头吸引消费者,而是以诚信、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正在公示!晋城经开区四家企业入... 喜 实力领跑 佳绩斐然 讯 近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示了 《先进安全应急装备推广目录...
SuperX任命黄陈宏为董事局... 文/帅可聪 11月17日,全栈式AI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提供商SuperX(纳斯达克:SUPX)宣布,任...
原创 甘... 1、项目产品及产能方案 本项目亦用于增加高端高强度紧固件的生产能力,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约30,1...
广告宣传车品牌排行榜:十大优质... 在移动营销的浪潮中,广告宣传车早已突破传统货车的刻板形象,演变为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感的流动展示平台。从...
埃安i60:是广汽的“救市爆款... 销量压力下,广汽埃安也卸下纯电执念,务实押注增程赛道。 11月16日,广汽埃安首款增程+纯电双动力车...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扣成都市“建圈强链”战略部署,创新构建“微...
原创 1... 10月份轿车零售销量排行榜已经出炉,本月的看点是自主品牌轿车五菱宏光MINI EV和吉利星愿包揽榜单...
广州活动宣传车公司十大排行:航... 在广州这座商业与创意交织的城市,活动宣传车早已超越传统工具属性,化身流动的艺术品与营销载体。漫步天河...
原创 才... 昨天,邻居老李推着刚买不久的电动车抱怨:“商家说这石墨烯电池能跑两百公里,怎么才半年就缩水到一百不到...
17.19万起!奇瑞风云A9L... 2025年7月8日上市的风云A9L当天上市1小时就收到了35680台大订订单,接着在后面几个完整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