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开了二十年车的老司机聊天,他信誓旦旦地说:“冬天胎压得调低,这样抓地力更好!”我当场就愣住了——这种常见误区居然在老司机中如此普遍。真相恰恰相反,冬季胎压不但不能调低,反而应该适当调高,但具体高多少,九成车主都拿捏不准。
原理很简单,就是初中物理学的“热胀冷缩”。气温一降,轮胎内的空气体积缩小,压力自然就降低了。大概温度每降低10℃,胎压就会下降0.1 bar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车主发现,明明秋天刚充好的气,入冬后胎压警报就亮了——不是轮胎漏气,而是空气“怕冷”自己缩了。
有些老师傅认为胎压低可以增加接地面积,提升抓地力。这种观点在赛道上也许适用,但对家用车来说绝对是误区。胎压过低会导致轮胎侧壁过度变形,不仅增加油耗、加速轮胎磨损,更有爆胎的危险。数据显示,胎压低于标准值25%时,爆胎风险会增加3倍。
普通轿车冬季胎压推荐保持在2.3-2.5 bar之间,SUV等较重车型可以保持在2.5-2.7 bar。但这只是参考范围,最靠谱的做法是查看车辆B柱或油箱盖上的厂家推荐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适当调高0.1-0.2 bar。
比如,厂家推荐的标准胎压是2.3 bar,那么冬季可以调到2.4-2.5 bar。如果你经常满载行驶或遇到极寒天气,还可以再稍微调高0.1-0.2 bar。但要注意,胎压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高的胎压会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影响刹车性能,尤其是在结冰路面上更为危险。
测量胎压必须在“冷胎”状态下进行——即停车至少三小时后或行驶不超过2公里。刚跑完长途的“热胎”测出的胎压会偏高,不准确。如果只能在热胎时测量,记得将测得数值减去大约0.2-0.3 bar,才是真实的冷胎胎压。
另外,胎压表要准。路边小店的老旧充气泵压力表可能不准,会导致充气压力误差较大。建议到4S店或正规维修厂使用专业设备检测胎压。
在雨雪天气或结冰路面上,可以适当将胎压调低0.1-0.2 bar,以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抓地力。但长期来看,还是要回归到厂家推荐的范围。
备胎的胎压可以适当高一些,因为备胎不常用,气压稍高可以避免需要用时气压不足。备胎胎压可以保持在2.5-3.0 bar,使用时再调整到合适值。
随着温度变化调整胎压是冬季行车安全的重要一环。许多人花大价钱买各种汽车配件,却忽略了这最简单且免费的保养项目。记住,安全行车不在于你的车有多贵,而在于这些细节是否做到位。你的轮胎,是爱车与路面唯一的接触点,它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