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池外供占比突破20%,从自供走向超级供应商,这句话听起来像新闻,但里面藏着一条时间轴和一堆变化,要说清楚这事儿,就得把节奏放稳,让人跟着走下去。
比亚迪从电池起家,车卖得多也有起伏,但电池悄悄翻了个身,2025年前三季度外供占比突破20%,这事儿值一说;接下来我把来龙去脉按时间线摞出来,把节点和那些人挤兑的画面交给你看。
1995年比亚迪成立,一开始就做电池,那个时候电池是给自家产品用的,外人基本摸不着门路;
2003年比亚迪开始造车,电池继续给自家护航,形成车和电池的内部循环,这事儿持续了十几年;
2017年成了转折点,宁德时代装机量迅速爬上去,比亚迪的自供模式面临被挤压,市场压力开始显现;
2018年春,比亚迪正式宣布电池对外,先从商用车切入,和东风、中联重科摸起了合作的边线;
同年7月,比亚迪和长安达成合作,电池开始进入乘用车市场,标志着外供开始往核心市场延伸;
2019年,弗迪电池公司成立,比亚迪把电池业务独立出来运行,但很多车企对“车企做电池给别人”心有顾忌,所以外供增长一直慢;
2024年,比亚迪外供还是偏自给,全年装机约134.68GWh,外供占比不到10%,主要客户零散,像小鹏和一汽丰田这类有限的合作方;
进入2025年,事情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前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装机113.42GWh,其中外供装机23.65GWh,外供占比上升到20.85%,短时间实现翻倍,这是数字上的爆发;
这翻倍不只是数字游戏,它背后有几笔关键合作在推动,6月蔚来乐道L60确认采用弗迪刀片电池,这个消息在圈里炸开了锅;
同月,比亚迪和特斯拉谈拢协议,为特斯拉上海储能厂供电芯,实现乘用车和储能双向开花,这种跨界订单很有分量;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和小米的联手,小米SU7、YU7相继搭载弗迪刀片电池,SU7单月销量破2万辆,成为外供配套的爆款,这件事把外供话题推上台面;
除了这些流量车型,比亚迪还在和传统车企做定制,如为一汽合资建厂,专供一汽丰田和红旗车型,这种定制化合作让外供关系更稳固;
海外打法也同时展开,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整车出口70.16万辆,增速达132%,而电池出口增长77.1%,海外成了重要增量端;
欧洲表现尤其抢眼,前三季度比亚迪电动汽车电池使用量位居全球第二,在欧洲的使用量同比大涨246.2%,特斯拉柏林工厂的定制供应功不可没;
为了更贴近海外客户,比亚迪在匈牙利建厂筹备中,目的明确——降低关税、缩短交期、贴合本地化要求,这一步棋是为了抢占更深的市场空间;
东南亚和南美也被纳入版图,比亚迪为当地小型电动车提供电池方案,并在南美推广商用车电池配套,形成“电池 整车”的协同打法;
不过热闹之外,竞争也真切存在,宁德时代在国内仍保持领先位置,2025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装机210.67GWh,占比42.75%,比亚迪还差一段距离;
二线电池企业如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也在积极扩张外供市场,蜂巢能源的同比增长一度非常夸张,这意味着订单会被分流,竞争白热化;
再有就是供应链和产能的挑战,外供扩大意味着产能得跟上,原材料价格波动——锂、钴、镍这些东西一涨成本就蹿上来,这对利润空间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但即便如此,比亚迪的路径已在变,从以往的“自给自足”开始向“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转型,这一过程里既有定制化合作,也有本地化生产的布局,两者合力推动外供占比的上涨;
时间线上看,从2018年外放信号,到2019年弗迪成立,再到2024年仍以自给为主,最终在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外供占比突破20%,这是一条清楚的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