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一、比亚迪正式披露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2027年启动示范装车
近期,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官网于更新技术信息,首次公开披露硫化物复合卤化物固态电解质研发进展,并同步展示钢壳封装、高镍三元正极及硅基负极等配套技术路线。该技术体系在能量密度、低温性能及快充效率等核心指标上实现突破,标志着比亚迪固态电池技术进入产业化关键阶段。
据披露,比亚迪60Ah全固态电池采用高镍三元单晶正极+低膨胀硅基负极+复合卤化物硫化物电解质组合方案,能量密度达400Wh/kg,为当前液态电池的两倍,且支持5C超快充(10分钟补能80%)。
比亚迪计划分三阶段实现全固态电池商业化:
1. 2027年:启动小批量生产,首批搭载于高端车型(如仰望U9),示范规模约1000辆;
2. 2030年:成本降至与液态电池持平(约70美元/kWh),覆盖4万辆中高端车型;
3. 2033年:装车量扩大至12万辆,并探索外供无人机、eVTOL等新兴领域。
相较于上汽的聚合物路线、丰田的氧化物路线,比亚迪选择硫化物电解质技术路径,通过复合卤化物材料解决固-固界面阻抗问题,同时提升活性物质占比至90%,降低电解质用量。其重庆璧山基地已规划100GWh产能,首期20GWh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目标实现“固液同价”。
比亚迪此次公开技术细节,被业内视为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量产的关键信号。其技术突破不仅将推动高端电动车续航突破1200公里,更可能重塑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倒逼电解液、隔膜等传统供应链转型。此外,外供计划或助力全固态电池在低空经济、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拓展。
资讯二、小鹏科技日发布全球首款全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IRON,商业场景落地加速
近期,小鹏汽车正式推出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宣布其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人形机器人,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动力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
IRON的核心技术突破在于全固态电池的应用。该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彻底消除热失控风险。实测数据显示,电池组可承受250℃高温静置1小时无异常,抗300G瞬时冲击载荷,并通过3mm针刺测试(无起火、无爆炸),安全性达到工业级标准。
动力升级直接驱动性能优化:相较传统锂电池方案,IRON整机重量降低30%,能量密度提升30%,实现轻量化与长续航兼顾,为复杂动作输出提供稳定电力支撑。
结构设计上,IRON采用“骨骼-肌肉-皮肤”三级仿生架构:仿人脊椎系统模拟人类运动协调性,22自由度灵巧手配合双肩结构,实现类人精细操作;柔性包覆皮肤则提升触感与环境交互能力。发布会上,IRON以流畅“猫步”登台,动态平衡与拟真步态获现场关注。
智能层面,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整机算力达2250 TOPS,支持实时对话、自主导航及多模态交互。依托“小鹏物理世界大模型”,其整合视觉定位、视觉语言行动(VLA)及视觉语言建模(VLM)三大能力,具备环境感知、理解与自主决策能力。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现场透露,IRON将率先落地博物馆导览、4S店服务及商场交互等商业场景;同时,公司已与宝钢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未来将拓展至工业巡检、高危环境作业等复杂场景,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际生产力”。
资讯三、旭化成与EAS进博会签署专利许可协议,全球首款超高性能超高功率锂电2026年面世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现场,全球材料科学巨头旭化成集团与德国电池制造商EAS Batteries公司(EAS公司)签署超离子导电性电解液技术专利许可协议,标志着双方在超高功率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深度合作正式启动。
根据协议,EAS公司将采用旭化成研发的超离子导电性电解液技术,应用于其以磷酸铁锂(LFP)为正极的圆柱型超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该技术通过添加乙腈并结合独家配方与界面控制技术,针对性解决了锂离子电池长期存在的“低温输出衰减”与“高温循环寿命短”两大核心难题。
双方联合开发的超高功率锂电产品性能表现亮眼:
• 功率密度跃升:相同22Ah容量下,功率输出较传统方案提升约1.6倍;
• 瞬时负载稳定:支持2秒高负荷放电(如车辆急加速、重型机械启动),功率输出无波动;
• 长寿命与高效能:循环寿命显著延长,内部阻抗低至行业领先水平,抑制发热并提升能量效率;
• 快充兼容:适配高倍率充电需求,补能效率大幅优化。
【综合自大数据检索,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