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喝酒,有四类药物吃了也不宜开车,对这些药物来说可谓“开车不吃药,吃药不开车”,这里笔者来一一介绍。
1.阿片类镇痛药与镇咳药
当你因剧烈咳嗽或疼痛而服用某些强力镇咳药或镇痛药时,也需要格外警惕。例如一些含有“可待因”或“右美沙芬”的镇咳药。
这些成分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来起效,在镇咳镇痛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镇静、头晕、思维不清晰的副作用,同样会为驾驶安全埋下巨大隐患。
2.复方感冒药
感冒药是我们最常接触,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来源。比如家家药箱里常备的某某感冒灵颗粒、复方感冒胶囊等,它们的成分表中往往含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即我们熟知的“扑尔敏”。
扑尔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它在对抗流涕、打喷嚏等症状的同时,会明显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带来的副作用——嗜睡、乏力、反应迟钝和视线模糊,会直接而显著地损害驾驶能力。研究表明,服用这类药物后,驾驶者的制动反应时间会延长,车道保持能力下降,事故风险显著增加。
3.抗过敏药及晕车药
抗过敏药物是另一大风险区。除了前面提到的扑尔敏,像“苯海拉明”以及以其为主要成分的晕车药,镇静嗜睡作用非常强。
虽然目前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过敏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其嗜睡副作用已大大减轻,但仍有部分敏感人群服用后会出现明显的困倦感,不可掉以轻心。
4.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如地西泮(安定)、唑吡坦和佐匹克隆,其作用本身就是镇静和诱导睡眠。即使在次日,药物可能仍未完全代谢,导致出现“宿醉效应”,表现为头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开车,其危险性不言而喻,会极大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结语
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请务必花几分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关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栏目,如果其中提到了“嗜睡”、“困倦”、“头晕”、“操作机械时谨慎”等字眼,那么服药期间就绝对不要驾驶机动车,包括汽车、电动车,也应避免进行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
如果病情需要必须服用上述药物,请务必牢记:服药后至少6到8小时内,不要开车。对于代谢较慢的老年人,或服用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时,这个安全间隔还应适当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