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消息,高盛集团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专项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已具备量产技术能力,海外产能布局提速,但行业大规模订单尚未落地,2026年下半年被普遍视为量产启动的关键窗口期。这份基于11月3日至6日对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9家头部企业实地调研的报告,勾勒出中国供应链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竞争态势与发展路径。
产能布局双线并进,海外基地剑指国际客户
本次调研覆盖执行器、减速器、电子皮肤等核心环节的9家企业,分别为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嵘泰股份、双环传动、敏实集团、均胜电子、兆威机电、贝斯特、双林股份。各大企业纷纷展现出积极的产能扩张计划。
报告显示,受访企业年产能目标普遍介于10万至100万台机器人等效单位之间,产能布局呈现"国内+海外"双线并行特征。其中泰国成为海外布局核心区域,墨西哥亦有部分规划,这种全球化布局旨在贴近特斯拉Optimus、小鹏IRON等潜在国际大客户,并利用当地供应链协同优势。
作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拓普集团已拆分设立电驱事业部专攻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从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到灵巧手电机的研发送样进展迅速,同时布局躯体结构件、电子柔性皮肤等平台化产品。三花智控则在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领域持续突破,2025年上半年配合客户完成多轮产品迭代送样,获得高度评价。
订单真空期暗藏博弈,模块化转型成破局关键
尽管产能规划雄心勃勃,但报告明确指出,所有受访企业均未确认任何大规模订单或明确量产时间表。"将根据客户实际订单逐步扩产"成为行业共识,这种谨慎态度折射出供应链在乐观预期与现实需求间的平衡艺术。高盛分析认为,当前市场对部分企业的收入预期可能过于乐观。
为突破单一零部件供应商的盈利瓶颈,模块化解决方案成为行业转型方向。从执行器总成到灵巧手、头部组件的集成化供应能力,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赛道。高盛指出,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更能增强与下游客户的绑定深度,在未来订单分配中占据有利位置。
汽车企业跨界突围,2026年成行业分水岭
报告揭示出鲜明的产业跨界特征:多数受访企业源自汽车供应链,正将规模化生产、精密制造等汽车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迁移至机器人业务。这种"汽车+机器人"的双轮驱动战略,被视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筹码。
行业将目光聚焦于2026年。特斯拉已宣布Optimus Gen3机型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一季度,计划当年开启年产100万台生产线;小鹏汽车则披露IRON机器人将于2026年底实现量产,首批进入导览、导购等商业场景。高盛强调,2025年底至2026年初中外机器人企业是否公布明确出货目标,以及特斯拉Optimus实际表现,将成为检验行业热度的试金石。
投资评级分化,长期潜力与短期风险并存
基于调研结果,高盛对相关标的给出差异化评级:三花智控(H股)、汇川技术、双环传动获"买入"评级,三花智控(A股)、绿的谐波等则给予"中性"评级。这种分化反映出机构对不同企业技术壁垒与估值合理性的判断差异。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刘景泰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政策与技术的双重驱动,但运动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仍需突破,成本下降空间将决定商业化速度。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潜在市场规模可达380亿美元,而中国供应链凭借量产能力与成本优势,有望在零部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特斯拉、小鹏等终端厂商的量产计划逐步清晰,国内供应链企业正进入"备产冲刺期"。2026年,这个被行业寄予厚望的"量产元年",将见证人形机器人从技术概念走向商业现实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