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销量年年涨,2025年已正式反超油车,总量压住了对方一头。
但这就是胜利了吗?
我不这么看,电车打的是时代红利,油车守的是现实底盘。
别被数据骗了,真谈使用体验、心理门槛和性价比,老牌燃油车,依旧是我们大多数人最靠谱的选择。
第一,买车看价格,同级油车便宜一半,你要真掏钱包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真香定律”。
一辆A级电车起步价怎么也得十多万,想买个靠谱点的,还得瞅着电池容量和品牌溢价,分分钟跨进20万大门。
反观燃油车,同级别六七万就拿下,买个自主品牌或者合资清库存的,品质不拉垮、配置差距也不大。
想折腾点,还有副厂大屏、倒车影像、座椅加热应有尽有,成本不过几百块。
如果你预算紧张,甚至2到3万直接拿下6~7年车龄的二手燃油车,开个三五年都绰绰有余。
关键是想买二手电车,车贩子都避而不谈,不是没车,是他们自己都心虚。
电池健康成谜、续航缩水成常态,二手市场根本没底气。
第二,使用门槛高低,一试便知谁更友好,保养费用、保险支出、电池充电、软件更新……
电车是新技术,咱不否定,但是新技术不等于实用。
像我有个朋友,开了两年市价15万的纯电SUV,说起来全是“麻烦”二字。
油车保养一年也就几百块,电车动辄换电池维护几千起步。
同价位车保费对比也是实打实,油车三千来块打住,电车四千以上起步,你别不信,数据就是这么“卷”。
更关键的是维修便捷度,油车满大街修理厂能搞定,小毛病十分钟解决。
电车特有配件、电子系统、主控板,出问题得预约专修、等待配件、可能还要返厂,就好像你手机坏了只能去官方售后点,私修都怕炸机。
而且你能随便修吗?
很多品牌还直接写明“不允许非授权检修,否则影响保修”,你看着办吧。
第三,使用环境,油车更皮实,电车的环境适应力,就不如油车“抗造”。
冬天减续航、夏天充电热、节假日排队拔河,这些都是大家吐槽到腻的“电车通病”,而油车四季皆可开,油满就走,没啥好担忧的。
就拿底盘来说,电车底下压一块电池,磕了碰了真心难受,有可能损伤电芯,抬头就是四位数维修账单。
而油车顶多伤个排气管、油底壳,一边修车一边抽烟喝茶不是梦。
你要真在烂路上托底一次,怕的是修不起,不是修不好。
尤其是三四五线城市,充电桩少、售后服务空窗期某些地区根本撑不起电车的使用环境,这不是制造焦虑,这是现实生活里的踩雷日常。
第四,体验层面,油车更“人性化”。
你知道晕车这事吗?
电车的加速线性、动能回收制动,对不少人来说是地狱体验,加速太猛、刹车太急、推背感突兀,乘客反而不适应。
尤其老年人、一上车就晕,纯电车配置再高、自动驾驶再香也顶不住家里人不愿意上车的事实。
而传统油车,加速预期、声音反馈、人车互动这套逻辑更稳定。
乘客对车感知更平稳,这不就是我们打小坐公交、坐出租形成的身体记忆吗?
你说电车更先进,确实,但先进未必舒适,这之间的鸿沟,还有待时间来磨合。
第五,技术信任感,油车赢在心理战场。
别小看家里长辈的态度,在中国买车,“谁掏钱谁说了算”是硬逻辑。
你一手攥着预算,一手挥着KPI,想换电车,结果爸妈一句“你确定安全吗?”立马把你嘴堵死。
很多老年人对电车的看法说翻就翻,原因无非两个,不了解+负面新闻。
信息茧房+短视频推送机制,把无数“电车起火、电池爆炸”的新闻推到他们眼前,一天看三遍,心中早就认定电车等于不安全。
你说服不了他们,不是你的逻辑不行,而是他们心中的那个“油车安全感”,十年如一日,早就根深蒂固。
电车这事说难不难,说易更不易,认清现实,中美欧电车补贴在收缩、明晃晃开始比拼体系力。
电车的高热能不能持久不说,但油车以用户为核心的“实用价值”还处在一个强稳态。
咱们得承认电车是趋势,是未来代表,但未来不代表现在。
未来10年中国不会全面抛弃油车,原因有三。
一是新能源产业还靠政策“养着”,大规模盈利能力未完全建立。
二是老百姓钱包不支持,每年换电池、智能系统更新维护,全是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
三是油车配套成熟,特别是二手流通体系、下沉售后网络、应急救援机制,让油车形成成本压制和可持续服务链条。
所以我的判断很明确,未来市场将会演变为“三分天下”,油车仍具体系价值,混动成中坚,纯电抢占城市高地。
中国视角下,我们的主场在哪?
油电大战背后是中国车企全方位成长的结果,比亚迪、小鹏、理想摸打滚爬十年,才把纯电这一仗打活。
这是成绩,不必否认,但同样也要看到国内传统油车制造商比如吉利、长安、奇瑞,也在深耕混动与传统车型,搭建护城河。
咱们不能一窝蜂干纯电,政策扶持要松紧有度,油车+混合动力+电动化三足鼎立才是真正的产业稳定。
这场战局才刚开场,第一阶段胜负,也许只是声势,而真正的取胜,是体系与渗透力。
电车是未来的方向,但油车的价值没那么容易消失,它是现实主义者的选择,是五环外的倚仗,是中国家庭的稳妥方案。
所以别急着喊“淘汰”,你脚下这两万公里的老轩逸,可能比楼下充电两小时还干不了事的新电动车更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