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巨亏43亿!广汽集团、北汽蓝谷、江淮汽车血洗三季报
先说重点,这事发生在2025年三季度,A股一堆车企交了三季报,结果像打了翻身仗的都没翻身,广汽亏了将近48亿元,北汽蓝谷亏了34多亿,江淮也在血海里挣扎,这几家合起来亏了超过90亿,数字冰冷但够吓人;下面我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让你知道钱怎么烧没了,市场怎么变得像刀口上的肉一样薄。
2025年第三季度的报表刚一出来,广汽那份利润表像被人掀了底,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写着负数,近48亿的亏损像一只大手拍在老车厂脸上,合资的丰田和本田曾经像两口稳稳的奶泉,如今成了拖累,市场被新能源车切掉一大片,价格战走到前台,促销铺天盖地,利润像沙子一样漏走;广汽自己押在埃安上的钱也没让人安心,销量虽说看得见,但卖一辆补一辆投入,研发、造厂、补贴、渠道,这些账加起来就是无底洞,燃油车的老钱在被抽调去支撑电动车的豪赌,短期里账面上就是一片赤色。
北汽蓝谷的报告更魔幻,营收上来了,一百五十三点八亿元,同比增长五十六点六九个百分点的那种增幅,但净利润却是负三十四亿多,每股收益打成了负的,这叫“增收不增利”最形象;极狐这个牌子押注高端,T1那款低价小车一上市订单就起来,但靠低价去抢市场的逻辑是薄利多销的陷阱,网约车和B端曾经撑起销量,现在残值率低,二手市场把牌子价值拉低,私人用户也没被收买,品牌忠诚度薄弱,结果就是赚钱难。
江淮的路又不一样,他们跟华为合作出尊界S800,甚至在七十万以上豪车里有销量冠军的戏码,听着很励志但账面上还是亏,这种合做代工和“寄生”式收入能不能长期撑起公司没人给出答案,蔚来的代工订单能填补短期空窗,但不是长期护城河,公司的营收规模在,但毛利做不出稳定的血液;整体看,这几家各有不同的病症,但共同点是都在为转型付出代价。
广汽的亏损不是一天两天的突发,而是过去依赖合资利润、现在被新能源冲击、同时把大量资源投到电动化上形成的必然结果,合资品牌的价格战把利润一点点挤没了,广汽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钱去赌电动,这赌注押得很重,短期账上血流成河是必然的。
北汽蓝谷早期靠网约车的大单抢销量,市场饱和后那些车辆流向二手市场,残值拉垮了品牌溢价,极狐T1的低价策略拉高销量但对利润贡献有限,小车市场竞争到处开刀,面对五菱和比亚迪那样的对手,极狐缺乏稳固护城河,哪怕毛利率在三季度首次转正到一点八个百分点,但这个数字微乎其微,现实依旧脆弱。
江淮的景象是营收还在但利润被压得稀薄,与华为的联名和与蔚来的合作给了亮点,但这些亮点没有立刻转成稳健的现金流,代工模式有订单却不一定有溢价,品牌自有产品的利润链条还没建立起来,短期内看起来像是靠项目活着。
整个行业的节奏变得快而狠,电动车吸引着大量资本和人才,研发、建厂、补贴、渠道这些必须的开支把厂家的现金流掏空,卖量的逻辑经常换成价格战,卖一辆车的亏损通过大量销量来堆起来未来的希望,这种做法短期里没办法避免,账面上的亏损就像伤口在晾着血。
各家亏损的结构并不相同,但共同问题是旧的利润来源在萎缩,新的业务还没撑起利润,结果就是外面看热闹的人觉得像是一场血洗,而里面的人每天数着钱像数着子弹;报表写得清清楚楚,但生活里还是得按天把厂和公司运转起来。
说回时间节点,事情都发生在2025年第三季度,三季度报表把上半年和前九个月的账都反映出来,广汽的近48亿亏损、北汽蓝谷的营收153.8亿和净亏34.26亿、以及江淮的营收规模与亏损现状,都是这段时间的真实记录,数字冷硬但讲述着转型期的疼痛。
先不讲结论和教训,只说一句话给你留点想象空间,这场车市的大刀阔斧改写,不是个体的厄运,而是行业在变形中撞疼了所有人的钱袋子;未来怎么走,时间会告诉答案,但现在的账本上,赤字写得厚厚一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