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汽车后市场的主角是“配件”——谁能拿到便宜货、谁能换得快,谁就能赢。
如今,这个逻辑正在被颠覆。
随着“以修代换”的理念深入人心,修复经济正在成为汽车后市场的新增长极。
而在这个变革浪潮中,谷柏特以低碳修复为核心战略,正在重新定义“修”与“配”的边界。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保有量从1亿辆增长到4亿辆。
车辆增多的同时,维修费用、配件价格也水涨船高。
一个小刮蹭、一个轮毂划伤,往往动辄上千。
但客户并非“不愿意花钱”,而是越来越注重“性价比”与“可持续”。
当他们发现——修复不仅能恢复外观,还能节省70%以上成本——
修复经济便成为一种理性又环保的选择。
国家层面也在推波助澜。
从“双碳目标”到“循环经济”,从“以修代换”政策试点到“再制造标准”落地,
修复,正在从个体行为,升级为政策引导的行业趋势。
这不是一时的风口,而是一场产业结构的转型。
在修配融合的时代,谁能标准化修复流程,谁就能赢得未来。
谷柏特正是这场变革的推动者。
依托全球70多个国家的技术积累,谷柏特打造了以轮毂修复、大灯修复、塑件修复、环保清洗为核心的低碳修复体系。
它的核心不只是设备,而是一整套可落地的盈利模型:
智能设备标准化:从拉丝机、矫正机到烘烤房,全部模块化配置;
工艺流程数字化:每一步修复都有SOP标准与质检流程;
运营体系可复制:培训、管理、营销全部由总部赋能落地。
谷柏特把修复从“个体经验”升级为“系统能力”,
让门店从“凭师傅”变成“靠体系”。
这意味着,修复不再是小作坊,而是一门可持续的生意。
修复经济不仅仅是“换一种赚钱方式”。
它代表着一种从粗放到精细、从消耗到循环的行业进化。
对于门店而言:
一只轮毂的修复,毛利可达75%;
一盏大灯的翻新,毛利超过85%;
而这些业务无需囤货、无需配件库存,周转更轻盈。
对于客户而言:
修复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快的交付、更环保的选择。
对于行业而言:
修复经济让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不再只是“配件搬运”,
而是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与绿色体系。
谷柏特通过“低碳修复运营中心”计划,
正在把这种模式从单店复制到全国各地——
让修复经济,从理念变成现实。
市场在变,竞争逻辑也在变。
过去拼的是价格,现在拼的是体系能力。
在谷柏特看来,修复经济的终点,不是修得快,而是修得稳、修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