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核心盈利指标出现显著下滑,税后亏损达10.72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5.58亿欧元,这一表现凸显其在全球市场转型期的严峻挑战。财报显示,该季度集团营业收入803.05亿欧元,同比增长2.3%,但营业亏损扩大至12.99亿欧元,息税前利润亏损3.64亿欧元,盈利端与营收增长形成明显反差。
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阿诺・安特利茨解释,业绩承压主要源于双重因素冲击。一方面是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压力,上调后的进口关税让大众为进入美国市场付出高昂代价,预计全年相关成本最高可达50亿欧元,即便通过产品提价缓解,仍难以挽回销售利润下滑态势。另一方面,旗下保时捷品牌电动汽车战略逆转引发连锁反应,集团为此计提30亿欧元非现金减值,并承担21亿欧元一次性调整成本,叠加电动车业务本身利润率偏低的现状,进一步侵蚀了整体盈利。
市场交付数据同样反映出结构性压力。三季度大众全球交付汽车219.9万辆,同比仅增长1.0%,增速未能跟上全球汽车市场发展节奏。细分品牌中,大众品牌、奥迪、保时捷销量分别同比下滑0.4%、2.6%和5.7%,仅斯柯达以15.1%的同比增长表现亮眼。区域市场呈现分化态势,西欧、中欧东欧及南美洲市场销量分别增长8.0%、13.7%和9.7%,但北美洲市场销量同比下滑9.8%,中国市场表现尤为值得关注。
作为大众全球核心市场,中国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7.2%至66.03万辆,主要受中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冲击。比亚迪、奇瑞、吉利等本土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先进电池技术及智能化配置,持续挤压大众市场份额,使其在价格和技术层面的传统优势逐渐弱化。不过大众并未放缓在华布局,而是深化“在中国,为中国”本土化战略,已与一汽签署技术合作升级协议,计划2026年起推出超11款全新车型。
为扭转局面,大众正多维度推进调整举措。此前已通过自愿离职方式优化人力结构,约2万名员工同意终止合同,每年可节约40亿劳动力成本及150亿欧元经营支出。在技术研发上,集团全年投入210亿欧元,重点布局电池、电动平台及智能联网技术,合肥生产及创新中心获25亿欧元追加投资,将承担与小鹏合作车型的生产任务,首款中型SUV计划2026年投产。同时,大众将引入CMP电动平台和CEA电子架构,加速智能电动车转型,目标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推出约5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纯电车型占30款,通过缩短30%以上的产品开发周期,精准对接中国消费者需求。
尽管当前面临盈利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但大众通过成本控制与本土化转型的双重布局,正试图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重构竞争力,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将成为其能否扭转颓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