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可追溯,是行业共同的企盼。
《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国家标准自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一池一码”将为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规范管理保障应用
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保有量持续攀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首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已逐渐进入退役高峰期,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每年动力电池退役数十万吨,对应回收产值数百亿元的现状,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已是迫在眉睫。
但在此前,有报道称个别地方依然存在退役电池不规范回收、不规范拆解的问题,而合规回收企业则面临“产能闲置”的困境。
正因如此,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25年4月25日批准发布了《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GB/T 45565—2025),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有关行业人士认为,这一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
据介绍,该标准的核心在于赋予每个新生产锂电池产品唯一身份编码,如同给了锂电池一张“身份证”,且适用范围覆盖从单体电池到电池系统的全层级产品。通过这一编码,可获取生产企业、产品类型、电池类型、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实现从生产端到回收端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管控。如果带编码的电池出现问题,可通过编码迅速追溯到其生产企业、生产时间等信息,便于及时解决问题。
此外,该标准还与《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衔接,进一步构建了锂电池“一池一码”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实现了锂电池从生产、销售、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数据贯通,为电池回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全程追溯动态管理
随着该标准的实施,在“一池一码”体系下,编码登记成为实现动力电池全链条溯源的关键手段。每一块电池在生产环节就被赋予了唯一的标识,这一标识如同电池的“DNA”,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贯穿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使用、退役拆解、回收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一辆新能源汽车达到报废标准,进入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时,如果动力电池缺失(换电车型除外),企业将无法出具回收证明。这一规定从终端层面有效地切断了私拆转卖电池不规范回收的渠道,使得电池的流向始终处于有效监管之下。
为了从工艺源头降低安全与污染风险,根据《报废电动汽车回收拆解技术要求》,对电池拆卸、废液处理等关键流程进行了详细规范。在电池拆卸环节,要求企业必须采用专业的工具和设备,按照严格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电池的安全拆卸。在废液处理方面,规定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废液收集和处理系统,对拆解过程中产生的废液进行分类收集、妥善处理,严禁随意排放,从而杜绝了诸多乱象的发生。
同时,新规在电池流转方面也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电池回收必须交售给合规企业或车企网点。这一规定为合规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供应,避免了因原料不足导致的产能闲置问题。对于换电车型,建立了“车电分离”监管机制,确保所有电池都能纳入规范回收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从电池的回收源头到最终的拆解利用,都可实现规范化管理。
利好多方助推产业
随着《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国家标准进入实施阶段,动力电池编码体系的建立,将打通电池生产企业、车企、回收商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共享和流通。通过电池编码,回收商可以快速了解电池的材料组成、使用历史等信息,为梯次利用提供准确的评估依据。
有行业人士指出,“一池一码”国家标准的实施还实现了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在生产端,通过编码记录电池的工艺参数,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在使用端,通过监控电池的充电循环数据,可以及时发现电池的潜在安全隐患;在退役端,通过评估电池的健康状态,可以合理安排电池的回收和梯次利用。
未来,在《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实施后,还将有利于中国电池及新能源汽车“出海”。在跨境合规方面,中国的编码标准与欧盟《新电池法》等相关规定客观上形成了互认的基础条件。将来如果通过谈判达成相关协议,将大幅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从而在全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等领域拥有一定优势。
此外,“一池一码”还有望使电池回收价值显性化。车主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合理的电池回收报价,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利益流失。以往,由于缺乏统一的回收标准和信息平台,车主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电池能值多少钱,只能任由回收商压低价格。而现在,通过编码系统,车主可以了解到电池的市场价值,从而在回收过程中获得合理的报价。
有关行业人士表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必然趋势。《锂离子电池编码规则》的实施,为“新能源+数字化”协同新生态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编码体系与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为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数据基础。这将极大地提高产业的协同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相关一系列标准的协同发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新阶段。“一池一码”不仅是一串数字标识,更是开启产业治理现代化与全球竞争力的“金钥匙”。在这一过程中,全行业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行业协同能力,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必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环保出行、绿色发展树立新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