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和 之学研究院战略委员会专家
编辑 | 之学研究院
设计 | shelly
【编者按】在10月18日的之学研究院成立大会上,各位专家为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成果。主旨演讲环节,国家信息中心正高级经济师徐长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教授马钧,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等5位专家从产业宏观、技术变革、出海策略等多个维度为我们解读出行新生态的机遇与挑战。以下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原资深首席专家、总师办副主任黄永和的演讲《关于我国汽车产业全产业链出海的思考》(上)实录(有删节)。
之前主办方给我的题目是“生态链出海”,我研究了半天。
实际上国内第三方机构真正做生态链和产业链出海深入研究的还真的不多,包括前两天某个著名跨国公司的领导专门跟我谈了一次:你们有没有对于生态链和产业链出海深入研究的学者?有没有真正搞过实操的人?最好能够给大家讲课?
我说真没有,包括我在内也没有做这么深入的研究。
今天简单讲一下产业链出海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哪些东西。
我跟(徐)长明主任的观点是一样的,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这一块就不再讲那么多了。
图中就是公安部新车注册数据,我想讲一讲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上半年的报告和新华社的报道显示,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500万辆,2023年也出现过同样的报道,我写过内参。
什么意思呢?
现在很多报道上都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涵盖了国内批发量和国外出口批发量,不是真正的出口数据,而海关总署的数据每年都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出口数据对不上。
为什么?
公安部的数据最高的时候是2017年,属于新车注册量,这个才是国内市场销售量,但从2018年开始下降,在2022年,整个国内的销售量下降到了2323万辆,2024年微升,也就是说只有这个才是真正的内需。
刚才(徐)长明主任也说到明年这个市场到底怎么办,我的大致判断是,今年可能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下能够达到2800万辆,明年怎么办?
要是国补没了,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最近两天荷兰制裁我们的闻泰科技,中国政府制裁安世半导体。
我最担心的是,如果我们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不持续,肯定会对市场有影响,但我们会不会出现新一轮的芯片断供?
如果中美之间再大打出手,全球汽车市场都会受到冲击。
今年汽车出口的数据还是不错的,但我担心的最大问题是整车出口。
图中是我们整理的截至去年年底的数据,就是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联盟的统计数据,不是官方统计。
长城、吉利、上汽、奇瑞、长安和比亚迪加起来16家自主品牌企业在海外建立87个工厂,产能接近300万辆,重点布局在欧洲、东南亚、中南美,最近我们在欧洲和中南美的基本都是整车厂,我们(中汽)中心也在在东南亚设立了办事处。
我说到那里一看就明白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汽车生产企业。
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没有区分CKD和SKD。因为这个问题非常复杂,2020年之后海关总署的数据再也没有公布,各部委都拿不到,对于我们开展研究还是有影响的。
我们有15家企业进入全球零部件排行榜,宁德时代占到第四位,体量还是太小了。
为什么我们没有产业链、供应链出海的深入研究?
这个数据是去年南宁9月在东盟与中国汽车产业合作论坛上我演讲的一张PPT,我国零部件企业有这么多的零部件企业进入东盟,但在其他地区没有做这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是一个短板。
个人认为,之学研究院应该在这方面都做深入的研究,其实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
刚才我看了长明主任的数据,跟我的稍微有点区别。
OICA统计显示,去年全球汽车销量9531万辆,已经接近2017年的水平,正好和那个时候的国内产量一致。
乘用车、商用车分别6754万辆和2777万辆,全球百万量级市场17个,发展中国家占据67%,今年可能达到9757万辆。
为什么要用这张图呢?
所有标红的都是每个国家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包括土耳其,每年的具体数据我忘记了,现在还是以整车出口为主,早晚会产生贸易摩擦。
为什么土耳其要发展自己的电车?
因为有自己的新势力,我忘记具体名字了,也是生产电车的,所以个人认为,我们都应该加大海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