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40亿订单!院士科学家创业,率先将固态电池推向储能应用!
创始人
2025-10-30 12:33:35
0

当车企、电池企业还在为固态电池何时能装车应用争论不休时,固态电池企业已经讲出了储能应用的新故事。

华夏能源网获悉,10月16日,北京卫蓝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蓝新能源”)与陕西林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林集团”)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出资设立新公司并在山东投建产能。

合资公司将采用卫蓝新能源的固态电池技术,重点开拓新能源储能、电网调峰及工商业储能市场。同时,陕林集团下属子公司国海(天津)贸易有限公司还与卫蓝新能源签署4GWh固态电芯及储能装备采购协议,合同总额约40亿元。

卫蓝新能源是国内固态电池“独角兽”企业,与背靠上汽集团的清陶能源有“北卫蓝、南清陶”之称。陕林集团为陕西地方国企,手握大量新能源发电项目,对储能产品需求强烈。本次合作,卫蓝新能源通过“市场换技术”模式,加速固态电池在电网侧储能、高能耗企业绿电转型等领域的渗透。

在次此前,业界认为固态电池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电动汽车,最热门的应用场景是低空无人机领域。储能对电芯的能量密度要求相对不高,但对价格十分敏感,所以市场并不看好固态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

卫蓝新能源独辟蹊径转攻储能领域,率先开辟了新的应用赛道,这是个动听的好故事吗?

知名科学家创业,创出固态电池“独角兽”

卫蓝新能源由俞会根、陈立泉与李泓3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创立。

俞会根出生于196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

早在2010年,俞会根还在某新能源车企担任电池总工程师时,就萌生了在电池领域创业的想法。彼时,他经常驾驶着初代纯电汽车往返于北京城区与郊区。时值冬天,严寒使得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打折扣,甚至暖风都不敢开。紧裹羽绒服的俞会根发誓:“总有一天要把里程焦虑甩掉!”

另外两位创始人,也是中科院科学家,均早已在固态电池领域钻研多年。

有着“中国锂电第一人”之称的陈立泉院士,自1976年赴德国马普固体所访学起,便将目光投向固态锂电池领域。面对日本液态电池商业化的冲击,他带领团队在1995年研制出中国首块液态锂电池,往后始终未放弃对固态电池的探索。

陈立泉院士

李泓的科研轨迹,同样充满成就。1997年,他在全球首次提出纳米硅负极材料,2005年研发出元宵结构纳米硅负极方案。2015年,他在电池硅负极实验中观察到液态电解液“生长”出固态层的特殊现象,这一突破性发现催生了“原位固态化”技术路线——通过化学聚合将液体转化为固态电解质,从而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难题。这项技术也成为日后卫蓝新能源的核心技术。

2016年8月,三人在北京创立了卫蓝新能源。俞会根以产业经验统筹全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陈立泉提供固态离子学研究的学术支撑,李泓主导原位固态化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华夏能源网查询股权资料发现,三人目前分别直接持有卫蓝新能源约10.43%、3.79%、2.9%股份。

卫蓝新能源的科学家创业背景,备受资本青睐。2017年,公司得到包括海博思创(SH:688411)在内的3家企业的天使轮投资。同年,公司还得到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战略投资(目前持股4.05%)。2018年,公司完成A轮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院创投、三峡资本等。

此后,卫蓝新能源又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华为、吉利以及招商创投等。最大的一笔为2022年11月完成的D轮融资,融资额高达15亿元。今年9月,卫蓝新能源又宣布完成D+轮融资,北京市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北京市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以增资形式进行了战略投资。

在资本的加持下,卫蓝新能源发展迅猛。2023年,搭载卫蓝360Wh/kg半固态电池的蔚来ET7实现1044公里续航,引起业内强烈关注。

卫蓝新能源产能基地布局

在产能建设方面,目前卫蓝新能源在北京房山、江苏溧阳、浙江湖州、浙江绍兴和山东淄博等地布局了产业基地;在市场方面,卫蓝新能源已进入三峡集团、国电投、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广汽集团等知名企业的供应链。

如今,卫蓝新能源又与陕林集团签署合作协议,产能和业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据介绍,双方将共同出资设立山东云石卫蓝新材料有限公司,主营固态电池、储能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首条生产线预计投资12亿元,将落户在卫蓝海博(淄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蓝海博”)现有车间。同时,双方还将加速推动南京等地生产基地的筹备建设。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卫蓝海博由卫蓝新能源、淄博景能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博思创共同持有,一期项目预估年产能3.6GWh,目前已实现满负荷生产。此外,卫蓝海博还在筹建新产线,预计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10GWh。

开拓储能应用场景,固态电池的新故事

作为固态电池企业的“领头羊”,卫蓝新能源急切期待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这不仅是科学家的情怀,更是要对众多投资方有个交代。

在俞会根看来,“半固态路线是短期能够实现量产的最优方案”。因此,卫蓝新能源采用的是原位固态化的方案,就是通过逐步降低电解液的含量,从而实现从液态电池到全固态电池的进化。

“选择一个更容易量产的解决方案,同时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努力争取市场话语权,一旦攻破现有关于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和更低成本的问题,那么就会有利于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俞会根称。

但是,要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量产,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为支撑。而目前,固态电池的市场需求明显不足。

成立初期,卫蓝新能源也曾尝试将公司的固态电池打入多个不同的市场,曾和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沟通,想进军消费电池领域。但由于消费电池领域几乎全被巨头垄断,市场集中度极高,卫蓝新能源很难进入,所以只能放弃这一想法。

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固态电池的大量应用提供了可能,但囿于技术还未突破、产品成熟度不够,目前仅仅是探索性的使用,卫蓝新能源是最早实现半固态电池装车的公司之一。

然而,根据目前各固态电池厂商披露的信息,电动汽车行业实现大规模固态电池装机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除了国内的头部动力电池厂商,包括吉利、上汽、一汽等知名车企也都在进行固态电池研发,竞争异常激烈。对于卫蓝新能源来说,电动汽车市场这块“骨头”并不好啃。

近年来,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为电池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是,储能行业对电芯的能量密度要求不高,对价格却十分敏感。这最适合价格已经打到很低的锂电池,与高能量密度、价格相对较高的固态电池并不匹配。因此,很少有固态电池厂商把储能领域当成重要的市场。

如今,卫蓝新能源独辟蹊径,率先将市场方向瞄向了储能市场,可谓是开风气之先,为固态电池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实际上,储能市场并非排斥固态电池。恰恰相反,固态电池的高安全性正是储能市场亟需的。

当前,储能行业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今年以来,各储能企业纷纷通过“烧舱”试验等来缓解用户的安全焦虑。但从根本上来说,采用具有本征安全的储能电芯才是保障安全的终极解决办法,而固态电池正是具有本征安全的电芯。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储能系统头部企业海博思创,是卫蓝新能源的天使投资人之一。华夏能源网注意到,今年4月,海博思创在2024年业绩报告中表示,公司持续开展半固态储能电池系统技术研究,致力于从根源上实现储能系统的本质安全。

卫蓝新能源如今开始探索进军储能市场,锚定的正是储能的安全需求。卫蓝如果在成本上能够做到与锂电相差不大,将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

本次与陕林集团的合作,卫蓝新能源是通过技术换市场的方式进行。对卫蓝新能源来说,陕林集团的巨大储能需求价值巨大,这为公司的固态电池应用提供了最佳“试验田”。

陕林集团成立于2018年6月,业务布局覆盖林业全产业链,目前重点拓展新能源、生态科技、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并依托于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技术资源,在新疆、山东、江苏、辽宁等地大力开展光伏发电和空气储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

如果与陕林集团的合作进展顺利,卫蓝新能源不仅开拓了储能市场,也能为固态电池进军储能树立了样板,有望为固态电池打开巨大的新应用场景。对比储能行业的万亿市场规模,卫蓝新能源的这个新故事,在资本市场将极具吸引力和未来想象空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期使用成本对比:电车和油车哪... 作为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从业者,我深刻体会到电车和油车并非简单的动力源差异,而是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出...
广州车展丨广汽集团发布新战略 ... 11月21日,2025广州车展如期而至。主场作战的广汽集团,并未停留在新车展示的层面,而是向外界系统...
魏牌广州车展焕新启航!双山销量... 在2025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上,魏牌新能源以“新科技·新生活”为主题,携全新高山家族、全新蓝山及新摩...
7年200万销量加冕 捷途汽车... 当“旅行+”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门赛道,捷途汽车用7年时间交出了一份震撼行业的答卷。11月21日,2...
雷克萨斯的“人本论”,是跨越周... 撰文 / 龙诗慧 编辑 / 兰雨 北临珠水,南濒黄埔涌的广州赤岗琶洲岛,在11月中旬迎来了车市的春天...
捷尼赛思G90 Wingbac... 近日,捷尼赛思G90 Wingback实车正式亮相,作为G90车系的猎装版本,新车以独特设计语言重塑...
原创 零... 2025年广州国际车展,零跑A10的全球首秀不仅补齐了品牌A、B、C、D四大产品矩阵的最后一块拼图,...
汽车电动化转型加速,油车市场份... 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传统燃油车的未来命运。身为一个长期专...
时光知味:探寻雷克萨斯在中国二... 2025年11月21日,广州车展盛大启幕,雷克萨斯以 “时光知味” 为主题盛装亮相。在岭南文化的发源...
原创 看... 要说近些年增速最猛的汽车品牌,老牌自主巨头奇瑞肯定会被提及。数据能说明一切,2025年前10月,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