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荷兰政府突然出手,依据一部几十年前的《货物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
他们二话不说罢免了中国籍CEO,还冻结了企业超千亿的资产。
这种操作放在全球商业史上都少见,西方网友直接给荷兰贴上了“海盗国家”的标签,连不少欧洲内部人士都觉得过分。
本来以为荷兰能捡个大便宜,坐收安世半导体的利润,但后来发现纯属自找麻烦。
安世中国这边压根没慌,12小时内就破解了来自荷兰总部的技术封锁。
东莞和上海临港的工厂机器照转,工人工资一分没少发,生产节奏完全没受影响。
荷兰“抢来”空壳?安世中国三条新规拿捏主动权
紧接着,安世中国给欧洲车企发了份通知,芯片可以继续供应,但得按新规矩来。
这三条规矩看着简单,却每一条都戳中了欧洲车企的要害。
第一条是合同重签,以前跟荷兰总部签的全不算数,今后只认安世中国的公章。
这一下,荷兰总部彻底成了空壳,原本该流过去的利润全被截停。
第二条更关键,只收人民币结算,美元欧元都不好使。
这一步走得相当妙,既绕开了荷兰可能搞的金融限制,也让人民币在高科技产品贸易里多了个重要应用场景。
第三条是供应优先级,国内订单必须先满足,欧洲车企能拿到多少货、什么时候拿,得看国内需求情况。
欧洲车企们没得选,只能捏着鼻子排队签字。
大众、宝马这些巨头已经着手准备新协议,有德国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直言,为了不停产,这些条件都能接受。
毕竟芯片库存已经见底,再耗下去工厂就得全线停摆,损失根本扛不住。
停产潮逼近,欧洲车企为何离不开中国芯片?
大众汽车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工厂,已经因为缺芯被迫停产,旗下明星车型高尔夫的生产按下了暂停键。
这还只是开始,宝马、奔驰以及日韩企业在欧洲的工厂,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如此看来,荷兰政府的这波操作,算是把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架在了火上烤。
车企们之所以这么被动,核心原因就在于安世半导体的不可替代。
安世一年能出货几百亿颗芯片,全球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短期填补这个缺口。
更关键的是,安世的晶圆制造虽然在欧洲,但最关键的封测环节,大部分都在中国东莞完成。
芯片生产就像做精密积木,晶圆是基础颗粒,封测就是把颗粒组装成最终能用的产品。
这个环节看着繁琐,却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和稳定性,而且需要庞大的产能和成熟的技术积累。
欧美企业早年为了追求高利润,把封测这种“重人力、低利润”的环节都转移到了亚洲,自己只抓设计和制造。
德国的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美国的德州仪器、英特尔,这些芯片巨头的封测厂不是在马来西亚,就是在中国深圳、成都。
他们万万没想到,曾经觉得“不重要”的环节,如今成了制约整个产业链的关键。
荷兰想抢安世的核心资产,却忘了芯片的“出厂大门”还攥在中国手里。
现在欧洲车企每月因为缺芯的损失高达200亿欧元,这个数字比荷兰冻结的资产多得多。
很显然,荷兰政府的这笔账算得相当糊涂,本来想占便宜,结果让整个欧洲汽车产业买单。
安世中国的反击,不光是企业层面的胜利,更能看出中国科技产业的硬实力。
东莞工厂的庞大产能、上海临港产线的技术升级,再加上完整的产业链配套,这些都不是短时间能复制的。
以前是我们想融入全球产业链,现在在一些关键领域,全球产业链已经离不开中国这一环了。
人民币结算的要求,也让人民币国际化往前迈了一小步。
当欧洲车企不得不兑换人民币来买芯片,就意味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硬通货”属性又增强了一分。
这不是靠口号堆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做支撑。
荷兰这一闹,也暴露了西方某些国家的双标。
规则对自己有利时,就大谈自由贸易;一旦觉得吃亏,就搬出“国家安全”当借口,搞强制接管。
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商业信任,最终也会反噬自己。
毫无疑问,这场博弈给所有国家都上了一课。
在全球化深度绑定的今天,靠单边操作、强制干预解决问题,并非明智之举。
核心技术和完整产业链,才是最靠谱的底气。
安世中国的案例已经证明,只要自身实力够硬,就算遇到“明抢”式的干预,也能从容破局。
接下来睡不着觉的,恐怕不只是荷兰政府。
那些还在盘算着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势力,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的产业链能不能扛住反噬。
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市场里,谁也没法真正“脱钩断链”,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