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交班当天,福耀玻璃的股价只是小幅波动,很快就稳住了。 市场用冷静的回应,给这场权力交接投下了信任票。
而就在几个月前,娃哈哈的传承风波还占据着热搜,工厂停产、员工讨薪的负面消息不断。
曹德旺选择在福耀玻璃业绩最好的时候转身。 2025年前三季度,福耀营收333.02亿元,净利润70.64亿元,同比增长28.93%。 这家全球汽车玻璃巨头市值超过1700亿元,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4.72%。
曹德旺对此的解释很直接:“我八十岁了,退下来对福耀更有好处,让新一代人去接手。 ”他原本的任期到2027年1月,但决定提前一年多的原因很简单,“早退一年他(指曹晖)多受教育一年”。
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恋栈不去,甚至没有选择在危机时刻考验接班人,而是直接把最好的舞台腾了出来。
这场交接背后,是一位父亲长达36年的刻意安排。 曹晖的接班之路根本不是简单的“太子继位”,而是一场从车间开始的残酷淬炼。
1989年,19岁的曹晖高中毕业,曹德旺给他定下三条铁律:不准公开身份、不准干轻活、不准提前下班。 于是,这个“太子爷”在三班倒的车间里搬玻璃,手指划开了就用胶带缠一下继续干,血滴在钢板上瞬间烤干。
六年车间生活,让他熟悉了每道工序,也学会了辨认锅炉里气泡的声音曹德旺说过,听得懂气泡声的人,才配做玻璃。
真正的考验在2002年到来。 美国举起反倾销大棒,试图用11.8%的重税将福耀砸出北美市场。 曹德旺直接把儿子推上一线:“你去,死也要死个明白。 ”
曹晖带着三人小组睡仓库、啃英文判例,三年后,福耀成为中国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企业。 胜诉后,曹晖没有庆功,只是把判决书复印两份,给父亲寄去一份,附上一行铅笔字:“爸,我懂了,玻璃比血硬,也比泪脆。 ”
但故事没有沿着预设的剧本发展。 2015年,已任福耀玻璃总经理多年的曹晖突然辞职创业,成立三锋集团。 外界猜测是“父子决裂”,曹德旺却展现了惊人的包容:“他想自己试试,从零开始。 ”
曹晖在外三年把企业做到年销6.89亿,证明了自己不靠父亲也能成功。 2018年,福耀以2.24亿元收购三锋集团,曹德旺在签字仪式上把钢笔塞给儿子:“价是你挣的,字也得你签。 ”这笔收购,被业内视为父亲花2.24亿给儿子买的最后一份“学费”切断退路,逼他无旁骛地扛起福耀。
反观娃哈哈,宗庆后直到去世前都没有完成真正的交班安排。 宗馥莉虽然早在2005年就进入企业,2021年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受制于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家族内部矛盾,最终还是在2025年选择了辞职。
宗庆后去世后,非婚子女的遗产诉讼进一步加剧了企业动荡。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里,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宗庆后生前持股29.4%,职工持股会占24.6%。 这种“混合所有制”使得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多方角力,当创始人权威不再,接班人难以掌控全局。
福耀玻璃之所以能平稳过渡,关键在于曹德旺提前十余年搭建的制度架构。 通过三益发展有限公司和河仁慈善基金会,曹德旺家族合计持有福耀约21%的股份,形成了稳定的控制权结构。
同时,公司建立了“家族控股 职业经理人经营”的模式,曹德旺女婿叶舒担任总经理,与多位专业经理人组成成熟的管理团队。 曹德旺辞去董事长后,仍担任董事及终身荣誉董事长,这种“退而不休”的安排既给了曹晖独立空间,又确保了过渡期的稳定。
浙商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显示,近500位老一辈企业家中,60岁以上未完成交班的占60%,70岁以上仍未交班的还有36%。
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82%的家族企业二代“不愿意、非主动接班”。
成功的代际传承需要多个要素的协同。 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主任孙景淼总结的“六个坚持”中,包括坚持尽早谋划(接班培养“五年起步、十年为宜”)、坚持管控风险设立“防火墙”机制、坚持团队传承同步推进掌门人交接与团队更替。
曹德旺的实践恰恰印证了这些要点,他从不让儿子“舒坦”,每次曹晖想安定下来,就被派往新战场:车间六年、香港六年、美国又是六年。 这种轮岗锻造出的不仅是业务能力,更是应对不同环境的文化适应力。
眼下,曹晖接手的福耀玻璃正在推进“玻璃 数据界面”的跨界融合战略,计划在2026年全面铺开AR-HUD增强现实玻璃,并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光伏一体化车顶。
这些高端产品的毛利率较普通玻璃高出10-15个百分点,预示着福耀在智能化时代的进攻性。
而曹德旺最新透露,自己刚从上海体检回来,身体很健康,接下来会将重心放在福耀玻璃的宏观把控上:“这是我亲手办的公司,那么大的公司,我必须像过去一样盯住各种变化。 ”
但另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浮现出来:当300万家民企面临交班,是否每家企业都必须复制“传子”模式?
美的集团何享健则选择将企业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十年间美的市值增长超四倍。
但问题是,如果接班人的能力或意愿不足,强行“传子”是否反而会毁掉企业? 当“二代不愿接班”成为普遍现象,职业经理人制度能否真正担起民企传承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