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国半导体公司被荷兰政府强行接管,总部与中国分部陷入指令对抗,全球汽车产业链面临断链危机。
“荷兰总部想强行接手安世中国业务,竟直接关停了中国区的系统权限。”10月下旬,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发布致全体员工公开信,明确表示不接受荷兰总部的越权指令。
这封公开信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震动,标志着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半导体公司已陷入“一国两制”的尴尬境地。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实施强制行政接管,冻结其价值高达147亿元人民币全球资产。
安世半导体的命运在2025年9月底发生了戏剧性转变。
9月2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工业与安全局发布了一项临时规则,要求任何实体清单上的实体持股达50%及以上的公司,将自动接受与实体清单相同的出口管制限制。
这一被称为 “穿透规则” 的政策明显针对中国。
第二天,9月30日,荷兰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依据商品可责性法做出接管决定。
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辩称,此举是为防止前中国CEO将公司业务与知识产权转出欧洲。
然而,中方直指背后真相。商务部发言人何咏前在10月16日的回应中指出,荷、美双方曾就“穿透规则”进行过沟通协调,美方向荷提出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及“调整治理结构”等要求。
安世半导体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引得荷兰政府不惜采取强硬手段?
这家公司源自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荷兰奈梅亨开发制造半导体。经过多次重组,最终在2017年独立为安世半导体。
安世半导体虽不生产那些备受瞩目的CPU、GPU等高端芯片,但却是基础半导体元器件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其主要产品线包括双极性晶体管、二极管、ESD保护器件等,拥有超过15000个产品。这些元件单价或许只有几元甚至几毛钱,却是电子产品的“水龙头”。
在汽车行业,安世半导体更是不可或缺的供应商。根据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大会数据,传统燃油车需要装载500-600颗芯片/辆,而新能源汽车则需要1000-2000颗芯片/辆。
安世半导体在汽车功率MOSFET市场仅次于英飞凌,排名全球第二;在二极管和晶体管市场更是全球第一。
接管风波迅速升级,安世半导体内部展开了控制权争夺战。
在荷兰政府发布接管令后,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的首席法务官给中国区所有管理层发了封英文邮件,将原本由中国区自主决定的生产计划、客户对接权限全部收归荷兰总部。
更令人惊讶的是,荷兰总部随后直接切断了中国区员工的系统权限,并声称不再支付中国区的薪资报酬。
面对压力,安世中国没有屈服。他们发布公开信明确强调自身中国法人主体属性,指出安世半导体的母公司是中国闻泰科技,荷兰总部单方面的指令不具备任何效力。
安世中国在公开信中向员工保证,他们的劳动合同签订的都是中国公司,薪资与福利由上海、东莞的境内公司直接发放,完全不受荷兰总部行为影响。
中方并未止步于企业层面的对抗。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销商出口他们在中国境内制造的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这一反制措施精准打击了安世半导体的命脉。据了解,安世半导体全球70%的最终产品都由东莞工厂产出。
中国的出口管制意味着荷兰虽然拿到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却无法从中国输出关键组件,导致其难以向欧洲车企正常供货。
此外,中国还是高纯度稀土的主要供应国,如果中方不再向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出售稀土,其芯片生产同样将面临严重困难。
安世半导体的失控已对全球汽车产业造成实质威胁。
欧洲车企首先感到压力。由于安世中国工厂一直为欧洲车企稳定供货,如今出口受限导致大量订单中断,欧洲车厂已切实感受到供货紧张的压力。
车规级芯片有着严格的认证流程,新供应商短期内难以满足要求。这意味着如果安世半导体停产,欧洲车企可能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本就脆弱。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调查,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晶圆代工产业营收环比减少约5.4%。
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区域化趋势。疫情与地缘政治已使全球产业供应链从长链、全球化走向短链、区域化。
安世半导体事件将成为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催化剂。
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自主可控的紧迫性。
招商证券认为,在美国持续加强出口管制背景下,国内自主可控进程加速,同时2026年国内偏先进产线扩产有望提速。
中国在半导体制造关键环节已有所突破。2025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营收环比增长1.8%,达22.5亿美元,在全球晶圆代工厂中排名第三。
但同时,中国在EDA软件等关键领域仍受制于人。美国正考虑对使用美国软件生产、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进行管制,这可能会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新的挑战。
汽车产业“新四化” 浪潮下,纯电动汽车的MLCC使用量可达到18000颗左右,部分高端车型甚至达到3万颗。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虽是小如沙粒的元件,却已成为大国博弈的风向标。
这场控制权之争,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关乎全球产业链的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