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在美国的施压下,决定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导致全球汽车供应链震荡。这一举动让包括美欧日的车企在内的全球汽车行业陷入困境,迅速蔓延成一场无法收拾的危机。
在9月底,美国宣布实施“50%穿透规则”,荷兰紧随其后,以“国家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理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并暂停了其中国籍CEO的职务,还将公司的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乍一看,荷兰似乎做出了大胆的独立决策,但其实这背后是美国的强大压力。面对这一事实,荷兰政府不仅不承认外部压力,反而指责中国“混淆视听”。这一言论立刻引发外国网友的强烈反应,有人直言荷兰政府是在“公然掠夺”,甚至有声音指责美国这一举措可能会将欧洲推向“经济自毁”的深渊。
然而,中国的反应非常迅速且精准。在荷兰采取行动的三天后,中国宣布停止向欧洲市场出口安世半导体的芯片,这一举措如同重拳打击了欧洲汽车产业。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占全球总产能的70%,而这些工厂的停产直接导致欧洲车企面临芯片短缺的困境。
全球汽车产业随即陷入混乱。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紧急预警,称多家成员企业已收到供货中断的通知,部分生产线面临停摆风险。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也表示,现有的芯片库存只能支撑几周,而寻找替代供应商需要数月时间。大众汽车透露,部分车型的芯片库存可能很快用尽;宝马、奔驰等高端品牌尽管暂时未停产,但也承认了供应链的严重冲击。
美国车企同样无法幸免。通用汽车CEO玛丽·芭拉坦言,生产可能受到影响,公司已设立应对小组。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则呼吁各方尽快找到解决方案,警告称供应链中断可能很快蔓延至北美。
日本车企也未能避免这场危机,本田目前正评估潜在影响,尽管生产暂时未受影响,但若局势持续,其他车企可能会步其后尘。
这场危机的特殊之处在于,虽然安世半导体的芯片主要是低成本的基础芯片,但它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使得它成为无法替代的重要元件。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指出,这一危机可能不仅限于汽车产业,还可能波及到咖啡机、电视机等消费品行业,影响范围将非常广泛。
在这种情形下,荷兰政府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从最初的“强硬”立场转向寻求和解。荷兰提出设立“技术投资透明度对话机制”,希望向中国方面解释荷兰的审查标准,试图避免进一步的反制。然而,中国显然早已识破这一做法,并不为所动。
荷兰的困境还因中国近期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而加剧。全球90%的高纯度稀土产能集中在中国,这使得荷兰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生产面临巨大威胁。如果无法获得稳定的稀土供应,阿斯麦的光刻机生产可能停滞,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算。
此外,韩国的SK海力士也宣布暂停对荷兰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显示出国际资本对荷兰投资环境的担忧。欧洲舆论指责荷兰的决策不谨慎,并批评政府现在希望与中国和解,已经为时过晚。
此次事件无疑是荷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经典例子,它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中国通过精准的反制行动,向全球展示了其强大的工业能力与技术实力,同时也表明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