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的余先生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花32万提的新车,会变成个 "盲盒"。
10月14号那天,他蹲在刚买三天的小米 YU7 Pro 旁边换脚垫,手一摸主驾座椅底下,突然摸到个硬邦邦的疙瘩 —— 这玩意儿戳得慌,还按不下去,像藏了块半截砖头。
等 4S 店师傅拆了座椅螺丝,从底盘孔洞里掏出那东西时,一屋子人全傻了眼。那是个 L 型金属件,巴掌长短,表面印着编号和二维码,可扫出来全是乱码,既没名字也没说明,活像个从哪冒出来的 "幽灵零件"。更邪门的是,售后师傅研究半天说这像是 "支撑高度传感器",可原车的传感器一个没少,这多余的玩意儿正好压在电池组上头。
"这到底是啥?会不会有危险?" 余先生追问的时候,一屋子小米售后人员集体闭了嘴,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接话。后来总算有个技术人员支支吾吾说是 "工厂疏忽",可连张白纸黑字的说明都不肯出,反倒塞过来个 "解决方案":送两年保养,这事就算了了。
余先生气笑了。他就两个要求:要么证明这零件没安全隐患,要么说清楚它是怎么混进新车里的。
这事一曝光,全网直接炸了锅。有人翻出小米汽车这大半年的 "黑历史":9 月份刚因为辅助驾驶有漏洞,召回了 11 万多辆 SU7;之前 SU7 Ultra 加价 4.2 万的碳纤维前舱盖,被车主拆穿是 "俩装饰孔,连散热都不管用",现在都闹到打官司了。加上这次 YU7 的 "幽灵零件",网友直接调侃:"小米这是给车主送福利呢?买一送一还送金属件。"
更让人心寒的是雷军的反应。这边车主急得团团转,那边他的抖音账号还天天更新:晒新车颜色、发手机拍照、推员工车展,仿佛这事跟他没关系。
评论区早就骂翻了天,"30 万买的是试错权?"" 电池上压个金属件,是准备炸着玩?",短短几天就掉了 40 多万粉,股价一天蒸发 900 亿港元。
有懂行的网友扒出更吓人的细节:这零件压的位置正好是新能源车的 "命门"—— 电池组。
要是走烂路时零件松了,刮到电池线路,后果不堪设想。同济大学的专家都忍不住说:"新能源车最忌讳这种不明物体,万一短路自燃,逃生都来不及"。现在已经有江苏、上海的车主站出来,说自己的 YU7 也有类似问题,要么座椅底下有凸起,要么线束卡扣没装到位。
对比其他车企的做法,小米的操作更显敷衍。之前特斯拉中控异响,直接发了详细技术报告还补偿车主;比亚迪电池有争议,立马公开全程检测视频。可小米连个零件来源都不肯说,反而忙着让法务部删帖,这波操作直接把网友惹毛了:"出了事不想着解决,先捂嘴?这就是和米粉交朋友?"
10 月 24 号,义乌市监局终于出手了,执法人员直奔小米门店,重点查零件来源和品控流程。
余先生现在还把那零件放在家里,他说不是想要赔偿,就是要句实话。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当年小米靠 "性价比" 和 "交朋友" 圈粉,现在手机涨价、配件单卖,连汽车都开始 "糊弄"。有老米粉在论坛里发帖:"以前买小米是信仰,现在觉得被当傻子耍"。
截至发稿,小米还是没给明确说法。当一家车企对车主的疑问选择沉默,那它离失去信任,也就不远了。
别再拿“成长中的烦恼”当借口了。消费者不是小白鼠,30万买的不是试错权,而是一份安心。
小米,是时候停下营销狂欢,认真造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