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增加、自主品牌崛起推动汽车市场恢复增长。未来,变革升级、模式创新是不变的趋势和主线...
受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全球汽车产业产销量至2018年达到历史高位后开始出现下滑,叠加疫情影响,2020-2022年疫情三年期间全球汽车产业遭到了重大打击,产销量都处于极低的水平。随着全球经济逐步从新冠疫情的阴霾中恢复,汽车市场也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复苏。2023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9355万辆,销量达到9272万辆,均实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恢复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尚未超过2016-2018年巅峰时期的产销量水平。这其中,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无论是汽车产量或是销量都是“遥遥领先”,2023年更是增长势头强劲,更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我国汽车基本情况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3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具体来看,商用车方面,2023年商用车产销重回400万辆,但较之2020年500万辆峰值仍有相当距离,其中货车颓势明显;乘用车方面,2023年乘用车产销突破2600万辆,主力军轿车和SUV市场恢复明显;新能源方面,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近1000万辆,得益于利好政策加持、补能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新能源汽车自2021年开始快速攀升,渗透率自2019年4.9%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31.6%;品牌方面,2023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460万辆,占乘用车总量56%,首次实现对合资品牌的超越;进出口方面,2023年汽车累计出口491万辆,延续高增长态势,再创新高,并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出口量占汽车销售总量的16.3%,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汽车制造业基本情况
受益于汽车产销的恢复,汽车制造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2023年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实现营业总收入10.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为7.6%;利润总额5086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6%;利润率5.0%,略低于规模以上企业5.76%利润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6.4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总额4.86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3%。
行业运行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整体呈现回升向好发展态势,行业景气度明显提升,汽车制造业营收和利润持续正增长,收入大幅拉升,出口货值高速增长,自主品牌成绩亮眼。但市场内卷加剧,电动化转型下自主品牌崛起,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多,价格战频发,先是自主品牌加入价格战,再是合资品牌也不得不参战。随着竞争愈演愈烈,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市场竞争加剧和价格战导致企业经营承压,盈利下行,流动性趋紧。
企业表现
新兴品牌和地区市场的崛起正在改变原有的市场格局,全球汽车产业集中度下降,2023年全球销量CR5集中度42%。当前国内车企本土力量加速崛起,开始与合资品牌一起与全球头部车企集团同台竞技。 《财富》杂志2024年世界500强排行榜汽车行业共有28家企业入榜,这其中我国共有8家企业进入,分别是上汽集团(93名)、中国一汽(129名)、比亚迪(143名)、广汽集团(181名)、吉利汽车(185名)、北汽集团(192名)、东风汽车(240名),奇瑞汽车(385名),其中新能源汽车典型代表比亚迪提升了69位、奇瑞汽车首次入榜。
展望未来
总体来看,技术革新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出口需求增加、自主品牌崛起推动汽车市场恢复增长。鉴于我国汽车存量规模大且普及率持续提升,未来销售持续高增速大概率承压,但绝对值总量会维持较高位运行。展望未来,汽车产业仍处于技术剧烈变革期,变革升级、模式创新是不变的趋势和主线,行业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也将持续带来竞争结构和格局的巨大变化。对于行业企业而言重点需要关注:
▪ 绿色化:在电动化转型大势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持续提速。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向2035发展框架研究报告》,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过3800万辆,市场渗透率90%,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除了电动车,新能源车(如氢燃料车)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虽然目前氢燃料车的市场份额尚小,但技术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在某些特定的行业和场景中,氢能车可能会成为电动车的有力竞争者。整体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历史性跨越,在三电技术,尤其是在电池领域,已进入全球领先梯队,在成本和规模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上仍然存在短板,如电池技术的性能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 智能化:如果将全球汽车产业革命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主题是“电动化”,那下半场就是“智能化”。在智能化下半场,汽车的差异性更多地通过软件而非硬件来决定。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服务。我国已初步建成了涵盖基础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控制、网联云控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体系,但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城市级别的自动驾驶系统迎来了规模化应用,高级智能驾驶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实际车辆上品牌,但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如何确保车辆智能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反应能力需要突破。此外高端芯片供应不足也对智能汽车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 全球化:近几年各大整车厂纷纷抓住时机,发力出海和全球化之路,成效显著。在整车出口的带动下,供应链与整车企业的“抱团出海”趋势日益明显,我国汽车出口正逐步从“产品出海”转变为“产业链出海”。但随着我国大幅扩大了汽车生产、汽车销量,快速抢占全球市场,后期各国可能会提高中国汽车出口的关税,限制中国汽车境外设厂投资等。2024年9月美国确定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100%,10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与此同时,随着出海进程的加快,车企在知识产权、关税、市场准入、法律纠纷诸方面更多、更为复杂的挑战。加之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偏好有着较大的区别。
在产业变革关键时期,汽车企业技术、市场、国际化等多个方面发力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包括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持续投入资金和资源用于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互联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研发;聚焦用户需求,充分调研市场偏好来推出适应性的车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坚持长期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和竞争,稳扎稳打地走国际市场本地化适应。
END
基业昶青管理咨询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上海基业昶青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为5A管理专家,我们秉持世界顶级专业标准,恪守实效服务承诺,依托AI技术和商业数据,提供战略、营运和人才等管理解决方案,助力先进组织基业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