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 | 既要安全又要体验,汽车智能座舱现在发展到什么level了?
创始人
2025-10-22 00:35:20
0

智能座舱评价体系已明确感知-交互-服务-互联功能框架

工信部《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智能座舱功能评价、交互安全、生物滞留监测等标准研制,完善智能座舱和人机交互标准体系。2025年9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智能座舱分会研究并发布了《2025汽车智能座舱智能化水平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座舱标准与评价体系的更新完善。

在座舱安全和体验并重的新阶段,行业内对智能座舱的最新认知与实践是什么?

北京大学李挥:智能座舱安全发展需注重多边共管和内生安全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及其亚洲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挥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5)开幕式中表示:“当前IP网络存在网络空间主权被单边垄断、缺乏安全基因和网络架构可扩展性、可演进性差的三大缺陷,传统防护手段难以应对AI时代的攻击风险。我们团队研发的多标识网络(MIN)融合区块链技术,通过‘数字护照+数字签证+数字海关’管理模式,可实现网络安全指数级提升,并已在多次国际安全对抗赛中验证其高可靠性,为智能座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罗兰贝格施志刚:理性看待座舱AI,满足刚需或能产生更大的用户价值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汽车营销大使兼合伙人施志刚在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AI大模型驱动下一代智能座舱关键挑战”分会场中提出,当前用户对智能座舱的关注仍集中于导航、语音控制等基础功能,生成式AI的爆发式应用目前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

施志刚指出,调研数据显示75%的消费者不会因智能化水平而影响购车决策,但对效率提升(如动态导航优化)和安全保障(如疲劳监测)等核心价值点较为重视,用户更愿意为实际的效率与安全功能买单。AI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需从“创造需求”转向“满足刚需”,避免技术堆砌和同质化竞争。

XAI Lab杨振宇:智能座舱研发需从“参数竞争”转向“体验优化”

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执行合伙人杨振宇指出:“现阶段,智能座舱的现状存在四大特点,一是70%的消费者无法区分不同车企的智能座舱差异,二是行业研发端缺乏统一的模型能力标准,三是现有车载大模型功能覆盖广泛但深度不足,四是用户需求从‘功能满足’转向‘情感共鸣’。对此,XAI LAB创新提出智能座舱行业分级评价体系,该体系依托覆盖1000余项测试用例的评测平台,为车企提供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路量化工具。”

商汤绝影肖枫:AIOS是实现座舱系统全面智能化的技术底座

商汤绝影首席技术官肖枫认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AIOS是下一代智能座舱OS的新范式,通过深度整合AI模型,使系统具备自主感知、动态学习、主动决策与实时优化的能力,从底层架构到交互逻辑全面重构传统操作系统的运行模式。

肖枫表示,商汤绝影发布业内首个支持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的端侧原生智能体框架子系统,可助力车厂打造AIOS,推动智能汽车向超级智能体进化。

北斗智联黄胜:AIOS从应用级的场景调用向整车级的深度融合演进

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黄胜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5)人机交互关键技术会议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度渗透,智能座舱正加速向AI智能体形态演进,从‘可用’向‘好用’进阶,并呈现出自然化、主动化、个性化、情感化、自成长的特点。AIOS从应用级的场景调用向整车级的深度融合演进,未来将在智能座舱、智驾域控和底盘等场景全面应用,推动汽车从交通工具向‘超级智能体’或‘出行智慧生命体’演变。”

芯擎科技蒋汉平:未来两年是AI智能座舱SoC的发展窗口期

湖北芯擎科技公司产品副总裁蒋汉平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5)基础支撑关键技术会议中表示,未来AI数字座舱将成为驾乘体验的核心,需满足视觉感知、语音交互需求,依托AI技术与高性能计算,打造多元沉浸式体验。

蒋汉平同时认为,AI数字座舱的发展也面临挑战。一方面,SoC的内存带宽瓶颈亟待突破,另一方面,其对芯片的性能、功耗、可靠性以及车规级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芯擎科技在AI智能座舱领域已完成全面布局,从而在智能座舱向AI座舱快速演进的关键阶段,为行业提供算力底座支撑。

华为林碧珠:AR-HUD逐渐成为沉浸式交互与驾驶安全融合的关键技术

华为车BU智能车载光集成与测试验证部测试经理林碧珠在2025国际汽车智能座舱大会(ICIC 2025)测试评价技术与标准规范专题会议中提出:“在迈向更高阶智能座舱体验的过程中,AR-HUD技术特别是其增强现实能力,正逐步成为实现沉浸式交互与驾驶安全融合的关键路径。AR-HUD能实时呈现驾驶辅助意图,将成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标配。对于AR-HUD技术而言,其AR效果的核心测评指标是AR贴合度,依据目标类、车道线类及导航巡航类等场景进行划分界定,确保虚拟信息与现实环境精准叠加。”

作者 | 李嘉琳

审核 | 曲嘉欣

编辑 | 张戈

特别声明:

1. 本报告旨在展示面向汽车前沿、热点问题的最新观点,不追求绝对、长期正确;

2. 报告内容基于嘉宾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确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交管12123显示车子“查封”... 日常用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开交管 12123APP,想查个违章或者办个业务,结果突然看...
埃尚品牌全球首发 A100C重... 2025年10月21日,全新轻时尚新能源汽车品牌“埃尚”正式发布,麾下首款车A100C重磅上市,官方...
新能源车充电口前后大不同!老司... 新能源车充电口到底该前还是后?99%的人都忽略了这个关键细节!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地下车库倒车...
原创 东... 自从岚图梦想家搭载了“华为全家桶”后,仿佛一夜之间就开窍了,原先梦想家的销量极度低迷,可拥抱华为后,...
E驾有理|科普 解析千里浩瀚H... 出品 | 搜狐汽车·E电园 摄像 | 余伟 后期 | 谢雨馨 主持人 | 张云乾 编辑 | 蔡欣宇 ...
硬派基因遇上“方盒子”潮流,全... 丰田LAND CRUISER家族迎来了一位全新成员——Land Cruiser FJ,这款车型以“自...
全新国产奥迪A6L无伪实车登场... 国产全新奥迪A6L的实车谍照近日正式曝光,新车以无伪装姿态亮相,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作为豪华中大型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