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来自荷兰政府的部长令,不仅冻结了一家跨国半导体巨头的全球运营,更险些掐断了全球汽车产业的芯片“命脉”。安世半导体,这家闻泰科技旗下的核心资产,在突如其来的管制与反制中,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这场由地缘政治引爆的商业危机,正以其残酷的“双输”结局,成为全球化退潮期最刺眼的注脚。
破产并非危言耸听?
从表面看,闻泰科技虽仍保留股东的经济收益权,但控制权的丧失以及全球业务调整被冻结,已使安世半导体陷入严峻危机。
荷兰政府的一纸部长令,直接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流动。这意味着公司资源调配能力被严重束缚,研发、生产与市场拓展效率全面受阻。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门迅速采取反制,对半导体制造不可或缺的重稀土实施严格出口管制,并暂停安世半导体在华约70%生产线的运营许可。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导致安世半导体全球芯片供应骤减六成。10月中旬,安世半导体已向宝马、大众、福特等二十余家车企发出断供预警,原定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交付计划全面停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发声,警告若争议无法在10月底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三个月的断档期,损失预计超过200亿欧元,波及近10万个就业岗位。
无可回避的双输局面
安世半导体事件已演变为一场真正的“双输”博弈。
对荷兰而言,尽管态度有所松动——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于10月17日公开表示愿与中国谈判,但政策失误的代价已经显现。荷兰半导体行业因芯片出口受阻已损失超过12亿欧元,数千就业岗位岌岌可危,看守政府支持率骤降至23%。
对中国而言,闻泰科技不仅痛失核心盈利来源,还面临超过200亿元的商誉减值风险。截至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商誉总额达214.98亿元,相当于公司净资产(346.43亿元)的62%。这笔巨额虚拟资产,几乎注定将全额计提减值。
对全球汽车产业而言,安世断供正值电动化转型的关键阶段。新能源汽车所需芯片数量是传统燃油车的三倍以上,而车规级芯片对稳定性和适配性要求极高,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商。大众汽车采购负责人坦言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沃尔夫斯堡工厂濒临停产;宝马、奔驰的新能源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
博弈中的三种解套可能
安世半导体事件是否已成死局?从当前态势看,仍存在三条可能的破局路径:
法律救济是闻泰科技正在推进的方向。公司已与国际律师团队沟通,计划采取一切可行法律手段维护权益。与此同时,中国已调整稀土出口配额,对关键重稀土的出口实施严格管制。
政治谈判初现曙光。荷兰经济事务大臣虽表达谈判意愿,但姿态中仍带傲慢,将“确保安世在荷发展”设为前提,尚未真正承认中企的所有者地位。
商业妥协或成最现实选择。发动“内部变动”的三名安世外籍高管,目前深陷法律、舆论与资本的三重围剿。若中荷就芯片供应达成和解,荷兰政府极可能要求三人“主动辞职”以换取中方谅解。
10月19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官微发布《安世中国致全体员工》公开信,强调“国内主体运营正常、员工薪资福利不受影响”。然而在全球层面,安世的命运依然悬而未决。
从沃尔夫斯堡到底特律,全球汽车产业正屏息关注这场博弈的走向,无数工厂的命运已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安世半导体的生死时间,正是全球化退潮期跨国企业困境的缩影——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任何将技术议题政治化的操作,终将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