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短期发展遇冷,氢能在绿色转型体系中仍具备潜在价值和发展空间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研究员 马铭泽
编辑|黄凯茜
在本轮新能源技术和商业的跃进周期中,氢已被锂甩在身后。
以锂路线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近年来高歌猛进,而以氢为主要路径的燃料电池和氢储能发展则不如预期。
二者在汽车领域的对比最为直观。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等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建成加氢站442座,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超过2万辆。电动车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充电桩总数达到1600万个,电动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400万辆。
在储能领域,以锂电为主的电化学储能装机量,近两年的全球同比增速都超过50%,业界预计短期内中国市场的同比增速会超过100%。反观氢能,2024年至今,全球已有几十个大型绿氢(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项目被取消或无限期推迟。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报告认为,全球清洁氢能产业正从最初的狂热回归理性。全球范围内真正有望在2030年投用的清洁氢项目预计仅占已披露总数的30%。
10月16日,在壳牌集团和清华大学合办的2025赋能进步合作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现在是氢能产业的最低点,估计五年后才会回暖。“只有当绿电过剩的时候,氢才能更好的发展起来。如果能用电,就没有必要用氢;如果能用电池就没必要用氢燃料电池,这是(物理上的)第一性原理。”
欧阳明高对氢的发展前景仍然看好。他指出,电不可能替代一切,仍然有很多领域需要用氢去替代化石能源。2025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转折点,电网消纳新能源已出现困难,因此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必须协同发展。
“这当中需要克服三大关键技术瓶颈——氢能、储能和智能,而储能是解决所有新能源消纳问题的核心。氢本身就是长周期储能的载体,电化学储能可以做到10小时的储能,但时间再长的话就要靠氢储能。预计在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革命将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
欧阳明高认为,新能源交通未来发展主要是电和氢两大方向,就像现在的汽油和柴油,是交通燃料的主体。未来,氢燃料电池大概占整个交通领域用能总规模的百分之十几,动力电池占80%左右。
壳牌集团首席技术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Selda Gunsel在前述论坛上表示,氢对于能源行业的脱碳目标而言十分重要,应该把氢能融入整个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当中。他介绍称,壳牌与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合作,研发了低碳、可规模化、液态氢储能解决方案。今年4月,双方发布了最新研制的液氢储罐。
《财经》综合各界观点了解到,氢能未来有两大应用场景:一是在电力难以覆盖的领域,氢是更好的清洁能源或原料的减碳方案;二是在交通领域,当锂电池方案的性价比不高、能量密度不足时,氢燃料电池可作为替代选择。
在赋能进步合作论坛上,壳牌集团战略与远景规划副总裁Laszlo Varro表示,钢铁、航运等行业脱碳必须靠氢能。但这方面技术应用还比较遥远,需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才能够发展起来,比如提高碳定价,让氢的性价比提高。
据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曹先常介绍,宝武集团的减碳技术攻关离不开清洁能源,特别是氢气的使用。比如,用氢替代煤炭做还原剂生产铁。宝武集团在2019年成立了清洁能源专业化公司,重点聚焦发展包括氢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
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相对于动力电池的优势在长距离、寒冷气候场景下。一汽解放集团开发院副院长郭平在上述论坛表示,公司没有放弃氢能路线,储备了氢能的内燃机,也储备了氢能的燃料电池。因为目前氢的成本较高,所以业界对氢的使用降到冰点。氢的成本降到25元/公斤以下才能与柴油和天然气的经济性相当。乐观预测到2030年氢的成本会下降到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
欧阳明高认为,在重卡领域,续航里程500公里以内,纯电动车辆更有优势,巡航里程1000公里以上就得靠氢能重卡。
据中国汽车工程协会高级研究员郑巧云统计,目前在京津冀、上海和广东等区域推广氢燃料电池车的城市里,加氢价格基本在35元-76元/公斤区间。全国加氢站数量很少,而且加注能力有限,仅能支持4000辆-5000辆重卡的日常加注。郑巧云说,加氢站基础设施不足、氢的成本居高不下,是当前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的主要因素。
责编 | 要琢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