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未来将呈现显著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设备叠加,而是基于技术协同、能源统筹与场景适配的深度整合,已在多地示范项目中初现雏形:
一、技术与能源体系的底层融合
统一直流能源架构支撑:依托 “光储直柔” 等新技术,构建覆盖 DC750V(汽车)至 DC48V(电瓶车)的多级直流微电网,通过同一套光伏储能系统供电,实现清洁能源的统筹消纳。例如云南某示范站通过全直流架构,将汽车快充与电瓶车慢充的电能转换损耗降低 15% 以上,解决了不同电压等级设备的兼容问题。
功率动态分配技术落地:采用 “功率池共享” 的群管群控系统,像长沙 “光储充换” 示范站那样,根据车辆类型自动分配功率 —— 新能源汽车充电时输出高功率(可达 600kW),电瓶车接入时切换为低功率模式,单套设备可适配两类车型,避免资源闲置。
二、场景化融合模式的多元落地
公共枢纽综合补能站:在商圈、交通场站等核心场景,打造 “汽车快充 + 电瓶车换电 / 充电” 复合站点。如长沙南郊公园示范站既部署液冷超充桩满足汽车 “1 秒 1 公里” 的补能需求,又配套智能换电柜实现电瓶车 1.5 分钟换电,两类设备共享光伏储能系统与运维平台。
社区 “统建统服” 融合布局:响应 “居住区充电优化” 政策要求,老旧小区改造中采用 “汽车桩预留接口 + 电瓶车智能柜” 组合方案,新建小区则实现两类充电桩 100% 配建或预留条件,通过统一 APP 管理充电预约与费用结算。
三、融合的核心价值与发展条件
融合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降本增效与生态协同:一方面通过共享土地、电网、储能等基础设施,降低单站建设成本 30% 以上;另一方面借助统一云平台实现 “车 - 桩 - 网” 联动,如新能源汽车作为 “移动储能站” 参与电网调峰时,可优先保障电瓶车基础充电需求。
目前需突破的瓶颈包括两类电池安全标准的协同、小功率设备与大功率系统的匹配稳定性等,随着六部门 “三年倍增” 行动方案推进,行业标准的统一与技术迭代将加速这一融合进程。
下一篇:事关电动汽车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