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产业已经顾不得“体面”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欧盟正在考虑强制要求在当地运营的中国企业向欧洲公司转让技术,以积极推动欧盟产业更具竞争力。上述措施将适用于寻求进入汽车和电池等关键数字和制造业市场的企业,有关措施还要求这些企业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或劳动力,并在欧盟境内为产品增加价值,其他正在考虑的选项包括强制要求成立合资企业。
这些措施预计将于11月出台,看似突然,但实际上这是今年3月5日欧盟发布的《欧洲汽车工业行动计划》的具体落地,该计划提出了五大战略支柱和数十项具体措施,来推动欧洲汽车业向零排放、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转型,计划总投资超50亿欧元,涵盖研发、基础设施和供应链韧性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电池价值链50%以上欧洲附加值。
从之前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到如今强制要求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不顾体面的行动背后是欧洲汽车产业日益加剧的“发展焦虑”,只不过令人绝望的是,即便祭出如此极限的招数,欧洲汽车产业想在智能电动化方面追上中国,恐怕也没什么机会了。
欧洲汽车业“失血不止”
曾经,欧洲汽车产业在全球可谓风光无限,可如今,在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下,这片汽车产业的 “老牌阵地” 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
在2019年达到产销量高点后(产量2131.2万辆,销量1580.58万辆),欧洲汽车产业先后遭遇了疫情、俄乌战争、激烈的新能源车竞争等一系列不良因素,2022年触底后,进入一个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复苏通道, 2024年欧盟市场销量回升至1291万辆,但仍较2019年下跌了近20%。
欧洲汽车产业仿佛做了一场梦,入睡前它们还是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发展史的领跑者,梦醒后却似乎一下子成了智能电动车新时代的“掉队选手”,只能束手无策的看着产业持续失血。
2024年,那些我们熟悉的德系豪华品牌销量集体下滑,其中宝马全球销量下滑4%至245万辆,奔驰下滑3%至198万辆,奥迪下滑11.8%至167万辆,而拖累其全球销量的都是曾经支撑它们快速奔跑的中国市场,同期宝马、奔驰、奥迪在中国销量分别下滑13%、7.3%、10.9%。
“利润奶牛”减产的负面影响直接且迅速体现出来,宝马、奔驰、奥迪2024年净利润分别下滑36.9%(76.78亿欧元)、28.3%(104亿欧元)、37.8%(39.03亿欧元)。
进入2025年,情况丝毫没有好转,上半年奔驰净利润暴跌 55.8%,奥迪下滑 37.5%,宝马下降 29%,保时捷更是惨不忍睹,利润骤降 67%,这一连串数字,就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欧洲汽车产业。
这还只是整车企业,欧洲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为了削减成本,裁员成了不少企业的无奈之举。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欧洲车企及其供应链企业已宣布的裁员计划累计涉及员工总数接近 10 万人。其中,大众集团计划在 2030 年前,在德国累计裁员约 3.5 万人;奔驰也计划在 2025 年底裁员约 2 万人;博世集团 2024 年就已经裁了 9000 人,2025 年 9 月 25 号又宣布,在 2030 年前还要再裁 1.3 万人 。
大众甚至还曾计划关停一家位于德国的工厂,要知道,在大众汽车 87 年的历史上,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事,足以见得当下形势有多严峻。
自建产业链尝试失败
从转型节奏来看,欧洲的确在电动化领域布局较晚。
2019年12月,欧盟委员会才公布了《欧洲绿色协议》,承诺到2050年使欧洲成为首个碳中和大陆;2021年4月,《欧洲气候法》颁布,以法律形式,将上述协议的目标规定下来;2023年3月,欧盟法规明确从2035年禁售会导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轿车和小型客货车。
欧洲电动化转型节奏可以用“晚但激进”来形容,曾经也是雄心勃勃的,可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发现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已经强势崛起,而且是全产业链的崛起,这让欧洲汽车业倍感焦虑。
更令其焦虑的是,欧洲不是没有做过自建产业链的努力,2017年,瑞典电池制造商Northvolt成立,它由两位特斯拉高管创立,承载着欧洲摆脱对亚洲电池供应商依赖、构建本土动力电池供应链的梦想,被誉为“欧洲的宁德时代”。
欧洲各界对它可谓是宠爱有加,欧盟委员会牵头成立“欧洲电池联盟”,为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大众、宝马、沃尔沃等一众欧洲车企巨头纷纷慷慨解囊,不仅投入巨额资金,还早早下了大量订单,总融资额超过150亿美元,订单总额更是高达550亿美元。
然而,现实却给了欧洲沉重一击,Northvolt在实际运营中状况百出。
因为所谓的绿色电池生产理念,其工厂选址在北极圈附近的小城谢莱夫特奥,极高的纬度和地处偏远导致难以吸引到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由于缺乏动力电池研发和制造经验,其生产工艺和设备存在诸多缺陷,电芯一致性不达标、产品良品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能提升 。
2024 年,宝马因Northvolt未能按时交付电池且质量未达预期,取消了价值 20 亿欧元的订单;同年,Northvolt的瑞典工厂发生意外致工人死亡,引发调查并停产,导致大客户斯堪尼亚的订单延迟,公司声誉和业务受到重创。
面对重重困境,Northvolt 的投资者们也纷纷失去信心,大众集团销量下滑后不再继续融资,瑞典政府拒绝入股,沃尔沃更是收购了与 Northvolt合资企业的全部股份。
在资金链断裂、订单流失、投资者抛弃的多重打击下,2024 年 11 月,Northvolt不得不向美国得克萨斯州南区破产法院提交破产保护申请,曾经的欧洲电池“明星”企业,就此陷入了绝境。
Northvolt的破产,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更是欧洲自建动力电池供应链计划的重大挫折。
除其之外,从2023年开始,多家欧洲电池企业宣告破产,包括Britishvolt、AMTE Power等;根据弗劳恩霍夫系统与创新研究所的一项研究,目前欧洲公布的电池产能相当于大约70家大型工厂产能。研究人员认为其中超过1/4的项目存在问题,也就是约20家计划中的工厂将不会建成。
难以超越的系统性优势
形势不由人,在电动化转型严重不及预期的背景下,欧洲车企不得不集体呼吁推迟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目标,并建议为增程式、混合动力和小排量燃油车保留发展空间。基于现实,今年3月,欧盟宣布将原定于2025年启动的新车碳排放考核推迟至2027年,为行业争取过渡缓冲。
同一时间,文章开头提到的《欧洲汽车工业行动计划》出台,显然欧洲正在试图通过新一轮强投入建立起自己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应对中国带来的竞争压力,只不过这次努力的结果大概率并不会太乐观。
正如笔者多次强调的,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是全产业链的崛起,而且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已经在全球新能源车产业占据绝对C位,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如今已占到全球的 70% 左右;全球约 85% 的锂、钴等关键电池材料的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上,更体现在成本和技术的全方位领先。成本上,欧洲电动车的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 40%;技术上,中国电池企业磷酸铁锂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 230Wh/kg,而欧洲还停留在 180Wh/kg,仅相当于中国企业几年前的水平。智舱和智驾领域,中国已经是全球公认的领头羊。
进一步深挖,中国智能电动化转型本质上是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其成功靠的是制造业全要素支撑,而欧洲在制造业关键要素和环节上,存在太多短板:
在原材料方面,欧洲严重依赖进口。镍、钴、锂等电池核心材料的开采和提炼能力相对薄弱,使得其本土电池企业的材料成本居高不下。
人才匮乏也是欧洲汽车产业转型路上的一大“拦路虎。业界预估,欧洲存在 80 万电池领域工程师缺口。劳动力成本高是欧洲汽车产业难以承受之重。
能源供应层面,欧洲更是麻烦不断。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飙涨,这使得所有工业品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
基础建设方面,欧洲的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支撑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策方面,欧盟内部存在政策摇摆、内耗、低效等一系列问题。在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上,各国标准不一,且时常变动;在一些重大决策上,各成员国利益诉求不同,决策过程冗长;欧盟内部的松散关系决定了其无法像中国一样强有力的执行相关政策。
以上种种问题意味着,欧洲汽车产业的困境不是靠强迫中国企业交出技术就能解决的,更何况实力对比已经逆转的我们,是不可能接受这种条件的,欧洲汽车产业最好早点认清现实,找到一个依托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转型的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