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价在年内第二十次调整中迎来下调,汽油每吨价格降低75元,柴油则下调70元。此次调整后,92号汽油、95号汽油以及0号柴油的每升售价均下跌0.06至0.07元。这意味着,加满一箱50升的油,车主将节省大约3元,而重型卡车在单趟长途运输中,油费的节省额则可达数十元。
这是2025年以来第八次油价下跌,在此之前的19次价格调整中,市场呈现出“7跌6涨6搁浅”的起伏态势。与年初相比,92号汽油的平均价格已从每升7.8元下滑至约7.3元,累计降幅达到了0.5元/升。
全国范围内的油价区域性差异依然显著。新疆的92号汽油价格最低,仅为每升6.89元;而海南的油价则高达8.23元/升。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运输成本以及各地不同的税收政策。
此次油价下调的直接诱因是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下跌。进入10月份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至每桶65.22美元,而WTI原油期货价格也触及每桶60.48美元的低点,均为数月来的新低。国际油价的波动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加之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市场对原油需求的担忧加剧。
其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在11月份增加日均产量13.7万桶,同时,美国页岩油的日产量更是突破了1300万桶的大关,市场供应过剩的预期升温。
国内油价调整的机制是,当国际原油价格在连续10个工作日内的波动幅度超过4%时,国内市场将进行相应调整。此外,国内油价还设有“地板价”和“天花板价”的调控机制,当国际油价低于每桶40美元或高于每桶130美元时,将分别触发相应的调控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轮油价调整周期初期,市场曾普遍预测油价会上调160元/吨。然而,由于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最终价格走向发生了逆转,转为下调。
交通运输费用在国内社会物流总成本中占据了53.5%的比重,而燃油费用更是企业成本中近一半的构成。油价下调无疑为企业带来了切实的成本节约。例如,一辆车往返广州3800公里的运输费用,油费从1.4万元降至1.35万元,直接节省了500元。有企业负责人表示,“制造业当前面临不景气,货物流通不畅,这点油价的利好消息,真是如同雪中送炭。”
油价成本的下降,也开始逐步向消费端传导。部分航空公司在油价下调后,也相应降低了燃油附加费,其中800公里以上的航线降低了40元。
卓创资讯分析指出,油价下调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拉动作用弱于上涨,并且传导过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6月份油价下跌时,曾使CPI涨幅降低了0.14个百分点,但分析CPI的变化,还需要综合考虑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等多种因素。
对于普通私家车主而言,油价的下调也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支出减少。家住北京的韩先生表示,他每月的通勤油费从600元降至518元,“省下的82元差不多够交一个月的电费了。”
在农村地区,油价下调带来的效益更为直接。湖南一位种粮大户周大叔表示,在秋收期间,他使用的农用三轮车油费节省了48元,“这笔钱足够买两袋复合肥了。”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市场反馈。电商平台的“燃油宝”销量环比增长了32%,而汽车美容店的基础保养客户数量则增加了28%。有车主表示:“油费降了,我更愿意花钱对车辆进行养护,让车更省油。”
油价下跌也进一步缩小了燃油车与电动车之间的每公里使用成本差距。上海的电动车主武女士在比较后表示:“就算油价再低,我的电动车每个月充电费用也才100元,相比燃油车一年能省下8000元。”
不过,从短期来看,部分消费者可能会暂缓购买电动车的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政策的引导(例如购置税免征)以及电动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依然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数据显示,在本轮油价调整后,新能源汽车的订单量仅环比下降了3%,并未出现大规模的退订现象。尤其是在油价波动时期,兼顾燃油和电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也指出,“油价的短期波动并不会改变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作为重要的化工基础原料,石油价格的下跌也降低了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医药行业从业者吴先生表示:“化学原料药的毛利率有所提高,这对于制药行业来说是一个短期利好。”橡胶、塑料等相关行业也因此受益。
油价下跌,如同一个放大镜,折射出不同群体在市场变化中的生存逻辑。货运司机们在计算每趟运输能节省的5元钱是否能抵消高速公路通行费的上涨;新能源车主们则在权衡眼前的经济实惠与长远的环保目标;而化工企业则在享受低成本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开始担忧上游供应商的生存压力。当92号汽油的价格在每升7元区间徘徊时,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如果油价真的能重回6元时代,这究竟是我们重温燃油车黄金岁月的美好时光,还是会延缓能源转型的进程,成为一个潜在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