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每当有人聊起新能源车,总有人跳出来唱反调:
“核心技术都在国外”、“三电全靠堆料”、“除了补贴一无是处”……
听得多了,大家可能都觉得——电车,好像确实没什么技术含量。
可就在这两天,官方甩出的一条出口管制政策,直接把这类论调“啪啪打脸”。
因为——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发文,明确将部分锂电池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相关物项纳入出口管制范围。
里面包括的内容很复杂,部分概括就是:
对于重量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 Wh/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包括相关制造设备和材料实行出口管制了。
说白了,你说它没含金量,可国家已经开始“上锁”了。
那么,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会不会影响我们买车?锂电技术到底牛在哪?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提到这个问题,要说意图,在我看来:
一方面是增加国际博弈的筹码。
毕竟,在芯片生产和制造方面,我们现在的阻力不小,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的回归谈判桌。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国家终于开始认真把锂电技术当成“战略资源”来看待了。
听着或许很费解,因为不就是造个电池吗?几十年前就成熟的东西,有必要这么藏着掖着?
可现实是,现在这玩意儿早不是“造出来就行”的东西了——
尤其是高能量密度电池,不仅牵扯到材料配比、热管理、安全设计,还有核心的涂布、压实、电解液等“工艺机密”。
这其中,很多国家大厂都还没搞懂,甚至有些公开配方,连巨头都没有摸透。
大家可能会不以为然,因为新闻不是动不动“日本、美国出现技术突破,固态电池要来了吗”?
但问题是,这些新闻指的是实验室的技术,距离量产还有十万八千里。
你真正谈可以落地,成本可控,可大规模使用的高端电池技术,根本绕不开中国,西方目前也还很难做到。
这不是夸张,而是已经有前车之鉴了。
譬如参考 Northvolt 的失败来说,就知道这玩意有多难了…
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听上去很陌生,但放在欧洲,那可是“全村的希望”:
创始人 Peter Carlsson出身不凡,是特斯拉前副总裁,一度主导Model S的供应链搭建,履历极亮。
回到瑞典创业后,他直接喊出要建“欧洲版超级工厂”,背后投资方更是堪称豪华天团:
大众、宝马、沃尔沃、斯堪尼亚,还有瑞典国家养老金和政府直接投钱站台。
可惜的是,光有豪华阵容,远远不够。
Northvolt 上马之后,很快就暴露出两个致命问题:技术空心化 + 体系混乱。
他们的核心设备、材料配方、制造流程,大量参考的是中国或日韩体系,却没有真正搞懂细节——
甚至为了追赶进度,很多工艺还没验证完就急着上线,结果导致良率极低,产能始终爬不上去。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工厂团队由100多个国家的临时工拼凑而成,语言不通、培训不足,操作流程混乱,班组之间连基本协作都做不到。
到了2024年,他们累计烧掉150亿美元,却只产出了不到8万度电池。
最终,在量产没搞定、订单履约困难的双重压力下,Northvolt 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车企才选择和中国公司合作,部分国家甚至逼着我们去国外建设电池厂。
此外,不要以为这事只是“电车能跑多远”的问题。
电池真正撬动的,是整套能源体系的变革——
尤其是当能量密度跨过300Wh/kg这个临界点之后,很多原本只能靠化石能源驱动的东西,现在都可以“电动化”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航空。
以前说“电动飞机”听着像笑话,但现在,已经有不少国家在测试短程通勤电动飞机,因为电池能量密度终于“够用了”;
更夸张的是,部分军用装备也在转向电驱或增程混动系统——
像无人作战车、轮式坦克、火炮牵引平台,已经有不少原型采用电机+油机的双能源方案。
为什么?
安静、热源隐蔽、不依赖油料线,战术价值反而更强。
而这些,都有个前提:电池足够轻,足够强,能提供稳定、高效的输出。
所以这不只是“技术出口管制”,而是对下一代能源控制权的提前布防。
当电池密度继续上探、成本持续下降,连船舶、基建设备、甚至战场能量网络都会跟着重构。
到那时,谁掌握核心电池技术,谁就能在全球能源格局里,占据新的主导地位。
而这,就是中国今天“上锁”的真正底气。
总的来看就是:
这场关于“技术含量”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很久——但现实已经悄悄给出了答案:
当出口开始设限,当竞争对手烧光预算还做不出成品;
当我们的技术走到了必须“管住”的那一步,技术本身,就不再需要辩解了。
说白了,它并不在嘴上,已经在事实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