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E10乙醇汽油(含10%燃料乙醇)已推行近二十年,但关于其“动力下降”“油耗增加”“损伤老旧车辆”的争议从未停歇。
尽管民间不乏取消之声,但这一政策却难以撼动,背后是经济、环境与国家战略相互交织的复杂棋局。
从经济维度看,乙醇汽油是东北农业大省的“产业稳定器”。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陈化粮(如玉米)和秸秆。东北作为全国粮仓,常年面临玉米库存高企、价格波动风险。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燃料乙醇年产能超300万吨,其中东北三省占比超60%。
推广乙醇汽油,为过剩玉米提供了巨大消化出口,直接支撑了数家大型生物燃料企业和数十万农民的生计。一旦取消,将引发粮食去库存难题和地方产业链震荡,经济代价高昂。
在环境层面,乙醇作为可再生燃料,燃烧后碳排放比纯汽油低约20%。尽管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仍有争议,但在“双碳”目标下,乙醇汽油被视为交通领域减碳的过渡性方案。
东北冬季雾霾问题突出,乙醇含氧,有助于燃料更充分燃烧,减少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尾气排放,对改善空气质量有短期效益。
最关键的推手是国家战略与政策惯性。乙醇汽油推广始于本世纪初的能源安全战略,旨在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实现能源多元化。
经过多年投入,已形成从原料收储、乙醇生产到加油站配套的完整政策与基础设施体系。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持续出台支持政策,地方也已深度绑定。
推翻既有体系,不仅意味着巨额沉没成本,更涉及跨部门、跨地区的复杂协调,改革阻力巨大。
因此,乙醇汽油在东北的存续,远非简单的技术优劣问题,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在缺乏成熟替代方案和强力改革决心的背景下,它注定将在争议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