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岚图汽车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并披露招股书,标志着其赴港上市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一动作与东风集团股份“私有化退市+岚图独立上市”的组合策略形成联动,将这家承载着东风集团新能源转型希望的高端品牌推至命运十字路口。在营收三年翻三倍、毛利率跃居行业第二的亮眼数据背后,岚图正面临单一车型依赖、渠道扩张管理风险、全球化布局挑战等深层困局。
从东风集团半年报净利润暴跌91.96%的阴云,到岚图追光轿车月均销量不足300辆的尴尬现实,从“中大型+中型”SUV组合难撑大局的困境,到5个月内门店扩张近600家的激进计划,岚图正在经历一场“高速成长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突围战。
成长困局
数据狂奔下的结构性矛盾
岚图2022-2025年前七个月的财务轨迹,勾勒出“营收狂奔、利润爬坡”的矛盾图景。2024年193.6亿元的营收规模已接近200亿元大关,2025年前七个月90.2%的营收增速更显锋芒,但净利润转正进程却异常艰难——2024年亏损0.9亿元,2025年前七个月仅实现4.34亿元盈利。
“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在毛利率指标上亦有清晰映射:尽管毛利率从2022年的8.3%跃升至2025年前七个月的21.3%,但横向对比蔚来(10.2%)、理想(20.3%)、极氪(20.2%)等竞品,岚图21.3%的毛利率仅能位列行业第二梯队,且2025年行业综合毛利率均值已逼近20%,其领先优势并不稳固。
结构性矛盾首先暴露在对单一车型的过度依赖上。岚图梦想家作为“破局之作”,自2022年5月推出以来始终是销量支柱,2023-2025年前七个月销量占比从52.74%攀升至60.15%。
“一车独大”的局面在汽车行业并不罕见,但岚图的问题在于后续车型未能有效接力——岚图FREE与岚图知音作为SUV双星,2025年前七个月累计销量仅1.82万和0.66万辆;定位中大型轿车的岚图追光更显惨淡,2024年全年销量不足5000辆,2025年前七个月仅1768辆。“SUV强、轿车弱”的产品格局,与理想汽车L系列三款车型均衡发力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更暴露出岚图在轿车市场破局的艰难。
财务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结构性矛盾。尽管整体毛利率达21.3%,但拆解产品结构后发现,高毛利车型(如梦想家)的销量占比过高,而低毛利或新推车型(如追光)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更值得警惕的是,2025年前七个月4.34亿元盈利的背后,是营销费用、研发费用的大幅增长——2024年岚图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增长65%,远高于营收增速。这种“以投入换增长”的模式在外部经济环境波动时可能面临压力测试。
新品市场验证期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9月26日开启预订的岚图追光L与旗舰SUV岚图泰山,虽被寄予“破局”厚望,但市场反应仍需时间检验。从产品定位看,追光L主打20-30万元轿车市场,该区间已聚集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小鹏P7等强敌;定位40万元级旗舰SUV的泰山则需直面理想L9、问界M9等爆款车型的围剿。更关键的是,岚图品牌在高端市场尚未建立清晰的认知标签,消费者对其“东风系高端新能源”的身份认同仍显模糊。
一旦主力车型增速放缓或竞争加剧,盈利可持续性将面临严峻考验。更令人担忧的是,岚图产品矩阵中缺乏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无论是知音、FREE还是追光系列,均未能在各自细分市场形成稳定的市场地位,导致品牌整体抗风险能力薄弱。
突围之道
在风险与机遇间寻找平衡
渠道建设层面,岚图正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扩张游戏。根据招股书规划,品牌计划在2026年前将国内零售网络从现有的407家拓展至1000家,覆盖城市从148个增至200个以上。这意味着5个月内需新增近600家门店,相当于每天开设3.8家新店。
“以量换市”的策略看似能快速提升触达效率,实则暗藏巨大管理风险——特斯拉在华门店数量仅200家左右,蔚来汽车经过多年积累,换电站与门店总数才突破500家。岚图的激进扩张不仅面临选址、装修、培训等硬性成本压力,更考验着主机厂对经销商的管控能力。若管理跟不上,终端价格混乱、服务标准不一等问题将严重反噬品牌声誉。
面对结构性困局,岚图在招股书中提出四大战略支柱:完善产品矩阵、深化智能技术、拓展渠道网络、推进全球布局。这四大方向看似常规,但如何平衡风险与机遇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与执行力。
智能技术升级是突围的另一抓手。岚图将与华为深化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合作,同时持续投入智能座舱系统研发。这种“技术合作+自主研发”的模式既可快速补强技术短板,又能保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但挑战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政策、安全、成本等多重障碍。岚图需在“技术激进”与“安全稳健”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重蹈部分新势力“技术超前但体验不佳”的覆辙。
渠道网络的激进扩张既是突破销量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大的风险点。1000家门店的目标若实现,岚图将成为国内门店数量最多的高端新能源品牌之一。但数量不等于质量,如何构建“自营+生态伙伴”的混合渠道模式,确保服务标准统一、价格体系稳定、用户体验一致,是渠道战略的核心命题。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岚图需平衡“快速渗透”与“精细运营”的关系,避免“重扩张、轻管理”的覆辙。
扩张与风险的博弈,在战略规划中亦有清晰体现。四大战略支柱本质上是将短期增长压力与长期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性整合。但问题在于,当渠道扩张速度远超组织能力成长速度时,管理半径的扩大可能导致决策效率下降、成本失控;当全球化布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合作伙伴时,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波动等外部因素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岚图需在“激进扩张”与“稳健运营”间找到微妙平衡,这既考验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也依赖资本市场的持续输血。
东风集团作为有着50年历史的央企,其推动岚图独立上市、自身私有化退市的决策,既是对资本市场规则的适应,更是对“新能源转型”的坚定押注。这种“断臂求生”的勇气值得肯定,但转型之路从来充满荆棘。
岚图能否在“高速成长”与“稳健经营”间找到平衡,在“产品扩张”与“管理提升”间实现协同,在“国内布局”与“全球拓展”间构建生态,将决定其能否真正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