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玻璃上的冰花刚刮干净,仪表盘就跳出来个续航预警。我盯着剩余的 187 公里,又看了眼副驾上裹着羽绒服的媳妇,咬咬牙把空调调到 24 度。那天是腊月廿三,要去城郊给丈母娘送年礼,谁能想到这台夏天能跑 400 多公里的电车,会在冬天给我摆这么大一道。
我开的是台三年前买的纯电 SUV,当时图充电便宜,上下班代步确实香。夏天开空调跑市区,百公里耗电也就 15 度左右,充一次电能用一周。上个月降温后总觉得续航不对劲,直到那天上了高速才真正慌了神。
刚上高速那会儿气温显示零下 5 度,媳妇喊脚冷,我顺手打开了暖风自动模式。出风口刚吹出点热气,就看见仪表盘上的续航数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 —— 刚才还剩 187 公里,半小时后就只剩 123 公里了。更要命的是,导航显示到丈母娘家还有 86 公里,中间就一个服务区充电桩。
“要不关会儿暖气?” 媳妇把围巾拉到下巴,“我忍忍就行。” 我刚按了关闭键,前挡风玻璃瞬间起了层白雾,慌忙又打开除雾。这一折腾,续航又掉了 3 公里。我突然想起楼下老张说过,他冬天开电车都带个热水袋,以前还觉得夸张,现在才算懂了。
到服务区时续航只剩 37 公里,充电桩前排了三辆车。我下车抽烟,听见旁边大哥在打电话骂街,说他的车开暖风跑高速,续航直接打五折。有个出租车师傅凑过来搭话,说北方冬天开电车的都有俩绝活:算续航和找充电桩,“我那车装了个柴油取暖器,虽然磕碜,但能多跑 60 公里”。
等了 40 分钟才充上电,屏幕跳出来的充电功率让我更心凉 —— 平时能到 60 千瓦,那天最高才 18 千瓦。媳妇刷手机时念了条新闻,说懂车帝在呼伦贝尔测过,41 款新能源车开暖风,平均续航都得打折扣,PTC 制热的车比热泵空调的多掉 4 公里电。“咱这破车就是 PTC 的吧?” 她抬头问我,我没敢吭声,其实买车时销售根本没提过这俩名词。
好不容易充到 80% 电继续赶路,我全程把暖风调到 18 度,开着座椅加热凑活。路过丈母娘家小区门口的快充站时,看见有辆车停在那搭电,司机蹲在地上叹气。丈母娘早就在楼下等了,看见我们第一句就是:“早就让你们开你爸的油车来,偏不听。”
吃饭时我翻出手机查资料,才搞明白燃油车和电车的暖气根本不是一回事。油车是用发动机余热供暖,开暖风几乎不费油;可电车得用电发热,PTC 就像个大电炉,耗电比空调制冷厉害多了。有个测试说 - 10 度升温到 20 度平均要 14 分钟,这 14 分钟里的电够跑 10 公里了。
下午返程前,我特意远程开了 20 分钟空调预热,上车时车里暖烘烘的,但续航直接少了 12 公里。丈母娘塞给我的保温桶在副驾晃来晃去,里面是刚包的饺子,她说:“下次再开电车来,我提前把热水袋给你们备好。”
到家后我把车停在充电桩旁,看着屏幕上慢慢上涨的数字发呆。夏天时我总跟朋友炫耀电车省钱,冬天这续航焦虑简直能把人磨疯。群里有人说热泵空调能省点电,但改装成本得几千块;还有人说现在技术就这样,电池怕冷是天生的毛病。
夜里刷手机,看见有人发了张照片,北方冬天的充电站里,车主裹着棉被在车里等充电。突然就想起白天在高速上的心慌,其实我们要的也不是续航多夸张,就是开着暖气出门,不用老盯着仪表盘算路程而已。
今天早上出门,我没开暖风,把座椅加热开到最大档。路过菜市场时看见卖红薯的大爷,他的三轮车上裹着厚厚的棉被,跟我的车好像也有点像 —— 都是在冬天里,想办法给自己保点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