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一天,在河北某服务区,清晨六点充电桩前已排起长队,有人苦等五小时还没轮到充电。一位车主无奈形容:“这场面简直像春运火车站。”旁边车道的李女士直接在朋友圈发誓:“下次长途出行,我一定开油车!”
这早已不是新鲜事。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今年国庆首日全国高速拥堵里程同比增长12%,而五一、国庆等长假期间,“抢充电桩比抢演唱会门票还激烈”成为新能源车主的共同心声。
下午充电高峰时段,六根充电桩被六辆车牢牢占据,周围还有数十辆车在缓慢绕圈。更让人焦虑的是,充电桩分布极不均衡,有的服务区密集排列,而接下来几百公里可能空空如也。
很多新能源车主车内汗流浃背,却不敢开空调,想着下一个服务区还有多远?电量能不能撑到?这种电量焦虑让此次本该愉快的假期旅游蒙上一层阴影。
厂家宣传的600公里、800公里续航,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大打折扣。当遭遇三小时拥堵,开着空调的电动车电量可能从70%骤降至20%。
对比燃油车三分钟加满油的便捷,电动车即使使用快充也需要至少半小时。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车桩比约为2.5:1,但在节假日高峰期,热门服务区的实际车桩比可能达到惊人的15:1。
为什么欧美车主较少遭遇此类困扰?除了居住分散、假期不集中等特点外,欧美家庭充电桩安装率超过70%,而我国老旧小区电路改造困难,私人充电桩安装率不足40%。
当数以万计的新能源车同时跨省出行,本就脆弱的充电网络顿时不堪重负。
面对困境,各方都在寻求解决方案。政府计划到2026年建成覆盖全面的充电网络,车企则大力推广800V超充、换电模式。
但现阶段,这些方案要么尚未普及,要么成本高昂。有经验的车主已经总结出求生指南:避开10月2-4日出行高峰,出发时保留50%-60%电量,提前规划三个备用充电点,认准120kW以上大功率充电桩。
说到底,问题不在于电动车本身。在城市通勤中,它们安静、经济、智能的优势明显。但在长假出行场景下,充电设施不足、管理混乱、供需失衡等问题被无限放大。
正如行业专家所言:“真正的挑战不在实验室,而在如何精准预测车流、科学调度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当又一辆新能源车在服务区前耗尽最后一丝电量,我们不禁要问:明年此时,这样的囧途还会重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