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日本“赔本赚吆喝”?5300辆销量背后,藏着中国车企的全球野心
当比亚迪在全球市场以“年销300万辆”的速度狂奔时,日本却成了它最难啃的“硬骨头”。两年累计销量5300辆,不及日产微型电动车“Sakura”单月销量的一半;45家销售网点铺开,6月全系车型月销仅512辆,连展厅运营成本都可能覆盖不了。就在外界以为比亚迪会知难而退时,它却突然甩出“王炸”:最高降价100万日元(约5.1万元人民币),主力车型Atto 3到手价直接腰斩。
在中国市场,价格战是比亚迪的“杀手锏”——2023年靠这招把特斯拉逼到降价,自己也稳坐全球新能源销冠。但在日本,这套“组合拳”似乎打在了棉花上。为什么比亚迪非要在这个“不赚钱”的市场死磕到底?答案或许藏在丰田、本田的老家:这里不是“销量战场”,而是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认证考场”。
一、销量困局:5300辆背后的“水土不服”
2023年初,比亚迪带着“全球新能源领军者”的光环闯进日本乘用车市场,喊出“为日本消费者提供更优电动出行”的口号。两年过去,现实却给了它一记闷棍:截至2024年6月,累计销量仅5300辆。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对比一下:比亚迪在欧洲市场,2023年销量突破12万辆;在泰国,单月就能卖出1.2万辆。
即便如此,比亚迪仍在加码——45家销售网点覆盖日本主要城市,陆续推出Atto 3、海豚、元PLUS、海豹4款车型,最近还请来国民女演员长泽雅美代言。可市场反应依旧冷淡:今年6月全系销量512辆,连日产微型电动车“Sakura”单月1137辆的零头都够不上。有分析师直言:“这点销量,可能连展厅租金和员工工资都不够付。”
被逼到墙角的比亚迪,终于祭出在中国市场的“看家本领”:价格战。Atto 3原价420万日元(约21.5万元人民币),现在叠加比亚迪100万日元折扣和日本政府补贴,实际到手价最低仅210万日元(约10.7万元人民币),相当于直接“买一送一”。可这套在中国屡试不爽的策略,在日本却可能“水土不服”。
日本汽车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价格稳定。本土车企极少直接降价,消费者也习惯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定价逻辑。突然杀出个降价50%的比亚迪,反而让人心生疑虑。彭博分析师吉田达夫说得透彻:“日本人会想,为什么这么便宜?是不是质量有问题?”更麻烦的是,早期原价购车的用户可能觉得被“割韭菜”,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瞬间崩塌。
二、三重壁垒:文化、政策、竞争的“铁三角”
比亚迪在日本的挣扎,不是个案。这个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向来是外国品牌的“坟场”:通用汽车2009年退出,现代汽车同年撤离,连特斯拉2023年在日本销量也仅1.1万辆。比亚迪面临的,是三重几乎无解的壁垒。
第一重:刻在骨子里的本土品牌忠诚。日本人对丰田、本田的信任,堪比中国人对“老中医”的依赖。名古屋街头随机采访,58岁的小畑幸弘说得实在:“车是好车,但日本人就认本土品牌,觉得质量比中国、韩国的好。”这种信任不是凭空来的——丰田“精益生产”、本田“技术宅”形象,深耕日本市场几十年,早已成了“国民记忆”。
更麻烦的是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尽管比亚迪电池、电机技术全球领先,但部分日本消费者仍觉得“中国车不如本土车耐用”。比亚迪日本总裁东福寺厚树也承认:“确实有消费者对中国产品有抵触情绪,强行推销没用。”
第二重:明晃晃的政策保护。日本政府去年4月的电动车补贴新政,几乎是对着比亚迪“量身定制”。以前补贴只看车辆性能,现在突然加上“快速充电桩数量”“售后服务网点”等条件。结果呢?比亚迪Atto 3补贴从65万日元骤降至35万日元,直接腰斩;而日产、丰田的SUV能拿85万日元补贴,特斯拉甚至还能多拿。
日本经济产业省说这是为了“建立日式电动车推广模式”,但明眼人都看得懂——这是在给本土车企“开绿灯”。名古屋汽车研究机构Fourin分析师周锦程直言:“日本汽车产业是经济支柱,政府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外资品牌冲进来。”
第三重:本土巨头的“觉醒反击”。以前日本车企对电动车“爱答不理”,觉得混动才是“王道”。可看到比亚迪、特斯拉在全球攻城略地,它们终于坐不住了:本田刚推出首款紧凑型电动车,丰田和铃木宣布年内联合推出电动“轻自动车”(类似中国低速电动车),日产更是把电动车补贴额度拉满。这些本土品牌一发力,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毕竟,买丰田、本田,维修保养方便,保值率还高。
三、不赚销量赚“门票”:日本是品牌的“全球认证考试”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比亚迪图什么?
彭博分析师吉田达夫一句话点破:“比亚迪在日本,根本不是为了短期销量。”它真正想要的,是日本市场这块“全球品质认证金牌”。
日本消费者是出了名的“挑剔”:座椅缝隙不能超过2毫米,方向盘转动要“丝滑无卡顿”,连车载导航的语音播报语速都要精确到0.5秒。能在日本市场站稳脚跟,就等于向全球宣告:“我的质量,经得住最严苛的考验。”
这背后藏着比亚迪的“全球野心”。现在的比www.cdagq.iNfOhTtPS| read.kndvo.iNfOhTtPS| work.kcidz.iNfOhTtPS|亚迪,早已不是那个只靠性价比的中国品牌——它要进欧洲高端市场,要和特斯拉、BBA掰手腕,就必须撕掉“廉价”标签。而日本市场,正是最好的“品牌镀金池”。
就像当年日本车企进军美国,靠的不是低价,而是“可靠性”标签;韩国车企打开欧洲市场,靠的是“设计+质量”双保险。比亚迪现在做的,是用日本市场的“难”,给品牌镀上一层“硬通货”——未来在欧洲推销时,一句“我们在日本通过了考验”,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为了这块“金牌”,比亚迪甘愿“赔本赚吆喝”。补贴新政要求充电桩数量?它计划明年年底前建100个快充站,哪怕投入远超回报;消费者不认品牌?请长泽雅美代言,营销费用超预算也在所不惜;价格战伤品牌?那就用“0利率贷款”“充电桩返现”等软促销补位。
比亚迪日本总裁东福寺厚树说得坦诚:“我们在日本是‘长期主义’,不在乎一时销量。”
四、持久战的底气:从“中国冠军”到“全球玩家”的必经之路
现在的比亚迪,像极了20世纪80年代的丰田。当时丰田进军美国,头10年累计亏损10亿美元,靠“精益生产”和“可靠性”慢慢熬,最终成为全球第一。比亚迪现在死磕日本,打的也是同一场仗——用时间换空间,用耐心换认可。
日本电动车市场确实慢,但不是没机会。BNEF预测,2024年日本电动车渗透率仅3.4%,但未来5年可能翻3倍。等到本土车企电动化转型完成,市场教育成熟,比亚迪现在的投入就可能“开花结果”。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不缺“持久战”的底气。2023年它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手里握着大把现金;技术上,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都是“硬通货”。在日本亏的这点钱,对它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这场仗的输赢,不在当下的5300辆销量,也不在512辆的月销,而在10年后——当全球消费者提起比亚迪,想到的不是“中国销冠”,而是“和丰田、特斯拉一样靠谱的全球品牌”。
从中国到日本,从亚洲到全球,比亚迪正在走一条所有中国车企都想走却不敢走的路。这条路很难,布满荆棘,但一旦走通,就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高光时刻”。
毕竟,能在丰田、本田的老家赢得尊重,才是中国汽车品牌最硬的“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