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山东威海那段监控视频看得人后背一凉——一辆停在店门口的小米SU7,没人碰、没钥匙插入,突然自己启动,慢悠悠地就往路中间开,店里老板娘的惊呼声隔着屏幕都听得清清楚楚,车主连滚带爬冲出去追车的样子,更是把那种慌乱和后怕写满了脸。
这事一上热搜,评论区直接炸了锅,6500万的阅读量里,藏着大家最真实的焦虑。今天咱们就扒扒,这起“汽车自走”事件,到底戳中了公众哪些最关心的点。
第一个追问:真相到底是“误触”还是“失控”?小米客服第一时间说了,可能是车主误触手机远程启动功能。但车主当场晒出监控:全程没人靠近车,自己手机都没解锁,钥匙还揣在兜里。懂车的朋友都知道,现在智能车的远程控制有多复杂——至少要打开APP、点进功能页、确认操作好几步,想“误触”到让车自己开走,简直像闭着眼解锁手机还精准点对了所有按钮,概率低得离谱。更让人揪心的是,直到现在小米也没拿出后台操作日志,那汽车的“黑匣子”里到底记了啥?是系统抽风、信号干扰,还是真有未知的技术漏洞?这成了大家最想解开的谜。
第二个追问: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到底在哪?可能有人会说“万幸没撞人”,但恰恰是这种“幸运”,才藏着更大的隐患。想想看,要是这事儿发生在小区里,旁边围着玩耍的孩子怎么办?要是停在斜坡上,车辆失控冲下去又会怎样?更让人联想的是,之前小米SU7在高速上因智驾系统识别不到水马出过大事,如今低速静置状态下又出这种幺蛾子,难免让人想问:从高速行驶到原地停放,这些智能系统到底还有多少“想不到”的漏洞?有科技博主就分析,信号干扰、传感器误判、电子控制单元故障都有可能,而任何一种可能性,对普通车主来说都是致命的风险。
第三个追问:车企该给的“安全感”,为啥总在“事后回应”里?事件发酵三天,我们没等到官方声明,只等到客服一句模糊的“可能误触”。对比之前小米SU7高速事故后,雷军深夜致歉并承诺公开数据的态度,这次的沉默难免让人心寒。大家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有没有出事”,而是“出事之后能不能说清楚、改得了”。就像有网友说的:“我买智能车是图方便,不是买个‘定时炸弹’,连停着不动都让人提心吊胆,这智能还有啥意义?”
其实不管是这次的“汽车自走”,还是之前的智驾事故,公众的焦虑本质上就一句话:我们愿意为技术创新买单,但不能为技术漏洞买单。智能汽车的核心应该是“更安全”,而不是“更刺激”;车企的底气应该来自扎实的测试和透明的担当,而不是含糊其辞的解释。
目前这起事件还没有最终结论,但它已经给所有智能车企敲了个警钟:消费者对智能技术的信任,从来都是易碎品。希望小米能尽快拿出实打实的调查结果,给车主一个交代,也给所有关注者一颗定心丸。毕竟,再先进的科技,也得先守住“停得住、控得稳”的底线,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