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现代科纳EV(Kona Electric)迎来大幅调整,作为历来备受青睐的经济型电动跨界车,其车型阵容从原本的4种内饰、2种电池选项,直接缩减为仅SE版一款车型,且仅配备48.6千瓦时标准续航电池组,EPA额定续航里程降至200英里(约322公里)。
动力方面,2026款科纳EV SE搭载功率最低的133马力电动机,扭矩188磅-英尺,相比此前长续航版本的201马力发动机明显缩水。充电速度也未优化,最大充电功率100千瓦、电池额定电压269伏,从10%充至80%仍需43分钟,与之前长续航版本一致,但续航优势已消失。
此前科纳EV提供SE、SEL、N Line、Limited四个版本,可选64.8千瓦时续航电池(EPA续航261英里)及201马力发动机,但2026款均不再保留。现代表示,新款为“延续车型”,仅升级了更大的中控台,标配车辆到负载(V2L)功能(需单独购买适配器),未解释减配原因。
价格方面,2026款科纳EV SE售价未公布,若维持去年34,470美元(不含运费),竞争力将面临挑战——竞品日产聆风起售价31,485美元(含运费),尺寸相近但电池容量更大(续航303英里)、充电更快(35分钟充至80%),性价比更突出。
从多选择的“国民电驴”到仅存基础版的“边缘车型”,2026款科纳EV的调整让其在经济型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大幅下降,曾经的优势已难觅踪影。
这一调整背后,折射出全球电动车市场激烈的竞争格局。随着特斯拉Model Y持续占据主流市场,比亚迪元PLUS(海外称ATTO 3)、大众ID.4等车型加速渗透,经济型电动车的技术门槛与用户期待已今非昔比。现代汽车此前凭借科纳EV的多版本策略,在2023年实现全球销量超12万辆,但2024年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已从5.2%下滑至3.8%,此次减配或为应对成本压力的无奈之举。
从技术维度看,48.6千瓦时电池组采用的仍是三元锂电池技术,能量密度维持在140Wh/kg,而同级竞品如比亚迪元PLUS已搭载刀片电池(磷酸铁锂),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且具备更高的安全性。电机方面,133马力的输出功率不仅低于老款长续航版本,甚至落后于2018年初代科纳EV的150马力,这种“逆向升级”在电动车技术迭代加速的当下显得尤为突兀。
充电效率的短板进一步放大了产品劣势。当前主流快充技术已进入800V高压平台时代,小鹏G6、理想L7等车型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300公里”,即便在经济型市场,广汽埃安Y Younger也配备61.3千瓦时电池+60kW快充,30%-80%充电仅需28分钟。科纳EV SE的43分钟充电时长,在长途出行场景下将显著降低用户体验。
配置层面的“缩水”同样触目惊心。老款SEL车型标配的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在2026款SE版上踪迹全无,仅保留10.25英寸中控屏和基础驾驶辅助系统。更值得关注的是,V2L对外放电功能虽列为标配,却需额外支付199美元购买适配器,这种“拆分销售”的策略引发潜在用户不满——对比之下,比亚迪车型均免费提供放电枪,广汽埃安甚至支持对外放电功率调节。
所以,2026款科纳EV的命运,或将成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战略摇摆”的典型案例。当中国品牌以“技术普惠”为核心,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持续降低成本、提升配置时,部分跨国车企仍在沿用燃油车时代的“减配保价”思维。这种路径差异,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谁能真正理解电动车用户的核心诉求,谁才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