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或许你没坐过,但一定听过网友的调侃:“中国三大最快交通工具——武汉公交、重庆出租车,再加上山东航空。”这个有点自嘲的说法,也反映了山航那种“硬核”的形象。事实上,山航的“硬核”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崭露头角,甚至在中国民航行业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时,它就已经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业内的佼佼者。
回顾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整个亚洲航空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许多航司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唯独山航,每年都能稳稳地实现盈利,令人惊叹。到了2008年,山航的年营收还不到1亿,但仅仅一年后,营收便飙升至3亿多,涨幅几乎是3倍。从最初的一家不起眼的地方性支线航空公司,山航逐渐发展成为年营收达到7.4亿的小龙头。其后,它成为中国第三家上市的航空公司,上市当年便跻身全国前三,发展的速度堪比飞机起飞的速度。
山航能够取得如此迅猛的成长,背后自然有其过硬的技术实力。例如,山航的飞机上配备了“HUD平视显示器”。这种设备最早出现在战斗机上,能让飞行员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低头查看仪表,实时监控飞行数据。在2017年,山航就为所有飞机配备了这种技术,领先同行整整4年。当时,其他航空公司还因为低能见度而取消航班,而山航的飞行员已经能凭借HUD平稳起飞。尤其是在乌鲁木齐机场那次冻雾天气,视程降到150米,其他航空公司都无法起飞,山航却仍然能按时起飞,被网友戏称为“浩克山航”。
除了技术上的领先,山航的飞行员也颇具特色。最初,山航的总部设在潍坊,而潍坊周边恰好有一座空军基地,很多早期的飞行员是从空军退役转行的,飞行技术自然相当过硬。山航还建立了自有的飞行员训练系统,能够通过对飞行数据的监控发现问题,帮助年轻飞行员迅速成长。以王惠为例,这位女飞行员曾在部队驾驶苏式飞机,后来转行飞波音737,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骨干飞行员。
此外,山航的排班方式也充满“智慧”。它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根据飞行员的经验和等级来进行合理安排,确保飞行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提升安全性。无论飞行员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还是刚从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机长,乘客都能感到安全和踏实。
然而,即便是如此“硬核”的航空公司,山航也有不少被吐槽的地方。最常见的,就是它的飞机餐。与四川航空提供丰富的餐盒相比,山航的餐盒通常只有两个大馒头配咸菜,或者卷饼加咸鸭蛋,甚至有时候仅仅是疙瘩丝。虽然它宣称这是为了让乘客体验山东的“朴实”,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更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
此外,山航的飞行方式也被部分乘客批评。特别是在起飞时,其他航空公司通常是平稳滑行、缓缓升空,而山航则以惊人的速度直插云霄,给人一种强烈的推背感,让一些乘客措手不及。而且,山航偶尔会取消航班。有些人曾经因为航班临时取消错过了重要会议,不得不改乘高铁。
然而,山航的困难并非仅限于这些吐槽。随着时间推移,它的财务状况开始逐渐恶化。2012年开始,山航的净利润逐年下降,2012年亏损了23.52%,2013年又下降了34.03%,2014年继续下降了26.18%。这种持续的亏损,让山航在随后的几年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山航亏损了23.82亿元,2021年又亏损18.14亿元,2023年更是亏损了69.0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110亿元,给公司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与此同时,山航的资金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上市时,山航选择了B股而非A股,本意是引入外资,但随着国内企业纷纷选择海外上市,B股逐渐失去了吸引力。自2001年以来,山航再也没有进行过融资,也没有新股票发行,这让它的资金链变得捉襟见肘。与其他航空公司相比,山航的股市成交额微不足道,融资困难让它很难支持进一步的扩张。
更为严重的是,高铁的崛起使得山航的部分航线失去了竞争力。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后,“复兴号”逐渐普及,北京到济南的高铁只需要1.5小时,到青岛也只需3小时,这恰好是山航的几条盈利航线。相比之下,坐飞机不仅要提前到机场,还可能遇到天气延误,高铁的准时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高铁而非飞机。
然而,山航并没有轻易放弃。尽管面临着如此多的困境,它还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张机队。从50架飞机扩展到100架,虽然目标是要从中型航司发展成大型航司,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增加了不少负担。在疫情的冲击下,国际航班几乎停摆,国内航班也大幅减少,剩下的飞机只能“停工”待命,增加的费用让亏损愈加严重。
到2023年7月,山航终于宣布退市。这一消息令许多人感到唏嘘。尽管在退市前,山航的股价在最后14个交易日中有12天是上涨的,财报也显示亏损有所减少,现金流转正,但积重难返的局面,还是让山航未能逃脱退市的命运。
然而,山航并未完全消失。早在2022年,国航就计划对山航进行收购并注资。航空业像芯片业一样,都是重资产、有周期性的行业,低谷时活下来,等到市场回暖时,就能重新崛起。山航背靠国航后,今年暑假新开了43条航线,往内蒙古、东北、西北等热门方向进发。或许,山航只是暂时歇了歇脚。等市场复苏,等航线逐步铺开,谁知道哪天我们还能再次搭乘它的航班,重新体验那种“旱地拔葱”的飞行快感。毕竟,曾经在风雪中逆行的“硬汉”,总不会一直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