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汽车以旧换新政策调整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们来看看政策背景和资金压力。从2024年开始,中央和地方都推出了汽车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目的就是通过报废更新和置换更新这两种方式来刺激汽车消费。政策初期效果还是挺显著的:2024年,它拉动了汽车销量超过10%,其中报废更新达到了662万辆,带动销售额超过了9200亿元。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的补贴申请量就已经突破了130万份,到了5月份更是达到了322.5万份,其中置换更新的占比是68%。
不过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两大问题: 第一,资金消耗得太快了。很多地方原本计划全年的补贴预算都提前透支了。像新疆、广西就在2025年6月率先暂停了置换补贴,明确表示是因为“补贴资金即将使用完毕”。武汉、广州、海南等地也在8月跟进暂停,而江苏省则是在9月28日终止了这项政策。 第二,出现了套补的漏洞。异地购车套取补贴的现象频频发生,导致海南、上海等地不得不紧急增加了“新车必须在本地注册”的限制。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政策调整的核心逻辑。 第一点是置换补贴的退坡,但报废更新政策会继续实施。像武汉、新疆等地的公告都明确指出“汽车报废更新政策继续实施”,这是因为报废更新能更直接地淘汰掉高排放的旧车,比如国四标准的燃油车,这更符合环保的目标。在置换补贴暂停之后,南京在9月,上海则延续到年底,都推出了区域性的新补贴,但它们都强调“不与国家补贴叠加”,转向了地方财政主导。 第二点是申请时效收紧了。各省都设定了“缓冲期”,比如江苏要求在9月28日前购车的消费者,必须在10月20日前提交申请;武汉则设定了8月31日为登记截止日期,这都凸显了“去库存”的导向。 第三点是补贴标准进行了结构性调整。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普遍高于燃油车,比如上海新能源车补贴1.5万元,燃油车是1.3万元,这明显是为了引导大家进行绿色消费。不过呢,也有部分省份下调了补贴额度,像云南新能源车的补贴就从1.5万元降到了1万元。
其次,我们就要说一说市场影响和行业趋势了。 短期来看,销量可能会出现透支。政策退坡刺激了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集中购车,8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了49%,但是插电混动车型却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负增长。 同时呢,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市场的韧性依然存在。购置税减免政策会延续到2027年,这形成了一个托底的作用。地方政府也会“接力”推出补贴,比如南京分档补贴最高能达到8000元,这缓冲了政策退出的冲击。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的销量将达到1625万辆,政策退坡并没有逆转电动化的趋势。
那么结论是什么呢?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的调整,其实是在“资金见底加上精准防漏”这种背景下必然会采取的举措。但是呢,中央和地方通过“置换退坡、报废延续、区域加码”这样一套组合拳,平衡了消费刺激和财政的可持续性。从中长期来看,行业的驱动力会转向技术迭代,比如智能驾驶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出口的增长。像2025年1月到4月,汽车出口就增长了60.2%。所以说,政策的依赖度正在逐步降低。